Quantcast
Channel: 新闻自由 Archives - 中国数字时代
Viewing all 520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404文库】陆火Media|极目新闻领导公开“记者毕节采访被打”细节:他们打人后擦去指纹

$
0
0
CDT 档案卡
标题:极目新闻领导公开“记者毕节采访被打”细节:他们打人后擦去指纹
作者:陆火
备份:自由微信(freewechat.com)
发表日期:2023.5.31
来源:微信公众号“陆火Media plus”
主题归类:毕节殴打记者事件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5月30日,极目新闻一位记者在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采访“水电站放水二名教师溺亡”事件时,遭到多名不明身份人员围殴

记者被打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根据相关信息,今年4月13日,贵州毕节织金县两名教师在河边捡鹅卵石,被水库泄洪的洪水冲走溺亡。

file

死者家人表示,他们事后得知,此前有上级领导到学校检查,发现该校幼儿园在装饰上缺少本土元素,提及可用鹅卵石等装扮一下,后来学校领导安排老师抽空去捡鹅卵石。

对于家属的说法,当地有关负责人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予以否认,“全部系那几名教师的个人行为,是他们私自下河玩耍造成的。”

5月30日,极目新闻一位记者受所供职报社委派,前往事发地采访,试图还原悲剧发生的过程。

当天下午14时许,该位记者来到当地布底村,被一名开奥迪车的男子盘问;后该男子报警称“遇到骗子”。民警到场后,该位记者表明身份,民警随后对其放行。

当日下午16时许,该位记者再次来到当地马家屯村,去探访涉事的水库。在水电站附近,一辆跟踪记者的面包车拦住记者的去路。

file

该位记者下车询问对方为何拦路,但对方不由分说,开口骂人,更在下车后用拳头直接殴打记者。

其中一人还用石块,将记者眼镜、手机砸毁。围殴持续了一分多钟,记者多处受伤。在此过程中,记者全程未曾还手。

5月30日晚上,有自媒体联系到当地派出所。派出所回复称:

已通过车牌号掌握车主信息,“人已经跑了,我们现在正在抓捕。”

file

此外,另有说法称,殴打记者的人,疑似为遇害教师家属。但这一说法被知情人士否认:

“打人者身份目前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不是死者的家属,据(当事)记者的反馈。”

5月31日凌晨,极目新闻一名领导在其朋友圈针对此事进行公开发声:

“记者是我派出去的,我很心痛难过自责。他家里老婆生病,本来是请假在照顾。

贵州毕节织金县两名教师溺亡事件曝出后,我建议前去调查。

临行前,我还在鼓励记者珍惜到现场历练的机会,不要顾虑担心太多。但我太低估毕节这帮人的恶。

开车跟踪拦住记者去路,记者主动递烟以示友好换来的竟是直接破口大骂;

荒无人烟处一分多钟的围殴,记者没还手,用石块砸碎手机和眼镜,临走前还抹去记者车门把手上的指纹。

他们像土匪般作恶,手法却如此专业!记者的采访权和人身权,受法律保护!打人者必须为暴力行径付出代价!

我们坚定为记者维权,一定要讨回公道!

贵州毕节,必须给记者给社会给舆论一个交代!公布打人者的身份以及他们的幕后指使者!”

file

截至目前,毕节官方尚未就“极目新闻记者采访时被围殴”一事予以公开回应。

公开资料显示,极目新闻,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倾力打造的新型主流媒体品牌。脱胎于楚天都市报,是一个以原创新闻为主的全媒体新闻资讯平台。

近年来,极目新闻在社会调查、舆论监督等新闻领域有较为抢眼的表现。


亮见|我们的新闻,正在进入烂尾时代

$
0
0

file

文/魏春亮

最近的新闻,是一个比一个热闹:

中石油胡总和董小姐,手牵手在成都的太古里街头走一走。

四川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保送研究生张某,构陷大叔偷拍自己。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男生制止校园霸凌遭同学辱骂围堵。

每天都有新的瓜,有后续有反转,应接不暇。

不知道还有没有人惦记,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那截异物到底是鼠头还是鸭脖;

不知道还有没有人好奇,武汉跳楼妈妈想为被撞身亡孩子讨的公道,后来有没有到来;

不知道还有没有人关心,贵州两位教师捡鹅卵石溺亡事件,在记者被打后,真相还有没有人去调查。

不知道还有没有人记得,快三个月了,深圳的北极鲶鱼调查得怎么样了。

CDT 档案卡
标题:我们的新闻,正在进入烂尾时代
作者:魏春亮
发表日期:2023.6.13
来源:微信公众号
主题归类:新闻自由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3月24日,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发出情况通报,说已经开展核查,“将及时通报有关情况。”

马上都6月24日了,当初承诺给大众的交代,依然没有到来,让“及时”这两个字成为了笑话。

image

两位老师溺亡事件,很快被警察和辅警打记者事件替代,而警察和辅警打记者事件,在警方成立专案组之后,也没有了任何下文。

警方说,“一切信息以官方发布为准”,可他们再没发布什么。

记者的打,白挨了。

image

武汉小学生被碾压致死事件,在孩子妈妈从24楼一跃而下之后,再没有了后续。

她想要为孩子讨的公道,至今没有讨到。

但网友,纷纷义愤填膺骂起了网暴者,而警方也正调查孩子妈妈跳楼是否与网暴存在关联。

image

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那一截异物,搞了十来天,还没能让大众相信到底是鼠头还是鸭脖。

一截异物,一个生物老师都能搞定的事,最后却惊动江西省,成立由省教育厅、省公安厅、省国资委、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组成的联合调查组,进行调查。

调查组成立三天了,不知道这截异物需要多久才能鉴定出来是什么。

image

不用再举更多的例子了,我相信很多人都已经感受到了,我们的新闻,正在进入烂尾时代。

经过多年的锤炼,官方部门早就训练出一套冷处理模式:

当一个事件引发舆论热潮后,媒体联系,要么打不通官方电话,要么人家就说“我们已经知道了,正在处理中”。能拖过去就拖过去,拖不过去,就发一个通报,再次表示正在调查,然后“调查结果将及时向社会公布”。

image

你要是催,自有网友出来解围:调查不需要时间啊?以为都和营销号似的,不证实,动动手指头就发出去…… 咋啦,不是自己想要的结果就是假的?

让子弹飞一会,肯定没错,可有的子弹飞着飞着,就不见了。

除非事件相关人,没有人会一直盯着一件事情不放。总有新的事件吸引人的目光,只要善加利用这一点,总能瞒天过海,蒙混过关。

“表态多,后续跟进少;道歉多,问责整改少;调查多,真相公布少”,就像十年前的网络神解释说的:

就算迫于网络压力,表了态、道了歉,甚至罢免了责任人职务,也只是一种“消极应付”,目的不是为了真正解决问题,而是为了平息公众的“怒火”,一旦公众视线转移,下文也就不了了之了。

十年后,这种现象不但没有中止,反而愈演愈烈。

正在调查”成为标准格式,“调查结果将及时向社会公布”成为实质上的后续。

即使结果后来向社会公布了,但因为没有了当时的热度,他们说什么也就是什么了。

于是,那些蓝底白字的承诺,渐渐成为失落的答案,不断在风中飘。

如果舆论场是座城市,那么这些失落的承诺,就像一座座烂尾楼,密密麻麻矗立在这片并不宽敞的土地上。

而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些烂尾楼的住户,要忍受这无可奈何的千疮百孔。

有形的烂尾楼破坏着城市的形象,浪费着土地资源,破坏投资者的信心;

无形的烂尾新闻,也在破坏着官方的形象,浪费着巨大的公共资源,破坏着人们的信心。

它像是这个社会欠下的债,欠债的人可能都忘了,但被欠债的人们之中,却总有人念念不忘。

而是债,就总要还的,也许公信力的透支,早已在暗中做了偿还。

—**The End—**

晖常有思|今天,我想为搜狐新闻写点东西

$
0
0

相关阅读:浮蚁|搜狐新闻,能处

我始终认为,偌大一个中国,终究还是有媒体秉承着良知,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尽可能的发出声音。发声为何,也只不过是为普通人发声罢了。

这一次,轮到搜狐新闻为普通人发声了,他们用九张图片描述出了大多数普通人生活中的苦与痛,以及种种无奈。

其实,现在微博上已经看不到这九张图了。

CDT 档案卡
标题:今天,我想为搜狐新闻写点东西
作者:晖思
发表日期:2023.6.16
来源:微信公众号
主题归类:新闻理想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image

其实这九张图的数据都是有来源的,而且都是来自权威部门,比如抑郁风险的这个。

image

就是来自于这个报告。

image

我不想夸搜狐新闻的勇气,因为这就是他们一直以来在做的事情,他们始终在关注着普通人的生活状态。

比如在上周五,他们关注了中老年租客这个群体。

image

比如深圳的城中村改造。

image

比如撞了村长家的狗被围殴。

image

比如不敢退休的六十岁老人。

image

比如加班猝死的24岁女工。

image

比如特大矿难20年后的寡妇村现状。

image

通过这些新闻标题可以看出来,搜狐新闻这些年一直在关注着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并尽可能的写出来,让更多人注意到这些普通人,或者说边缘人群的生存状态。

个人认为,这才是现代媒体应该去做的事,宏大主题固然要关注,但普通人的生存状况,更加要关注,这才是媒体存在的本真意义。

我只希望,我们的媒体能够多将目光对准普通人们,多将笔墨花在普通人身上,哪怕再难,也要尽可能的写出普通人的心声,只有关注了写出来了,才能让阴暗面少一点,让光明和温暖更多一点。

搜狐做到了这些,而且一直在做,所以我今天想写写他,为他们的勇气,更为他们的坚持。

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并感受到:新闻未死,理想未死,良知未死。

澎湃新闻|王天定:面对质疑,新闻学和新闻业当何为

$
0
0

file

每逢高考季,鄙视文科,尤其是劝退填报新闻学专业的声音,都会不绝于耳。今年,新闻学教授下场怒怼网红,让有关新闻学专业的争议屡上热搜,至今热度不减。

可能与很多社会大众观感不同的是,近年来,由于传播生态变化,媒体行业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但是国内高校的新闻学专业似乎还在逆风飞飏。不说别的,单看博士、硕士学科点的数量,较之几年前大幅增加;每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录取线,新闻传播专业处在各专业领跑位置,节节攀高,普通院校报录比就高达10:1,热门院校甚至能达到30:1。

CDT 档案卡
标题:面对质疑,新闻学和新闻业当何为
作者:澎湃新闻
发表日期:2023.6.20
来源:澎湃新闻
主题归类:新闻行业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几乎每个周末,新闻学领域,全国东西南北学术盛会林立,学科大佬往来穿梭,席不暇暖,学生也翘首望“男神女神”到来。一句话,新闻传播学科似乎已经形成强劲的内循环态势,可以完全忽视新闻传播行业兴衰。因此,可以大胆地断定,面对网红唱衰之声,这些下场为新闻学专业辩护的新闻传播学教授博导们,心里是满满的自信而不是焦虑。

但是,对任何一个真正有活力、有前景的专业,重要的不是辩护而是反思,不是自我肯定而是不断自省。新闻学专业也一样。

网红们的言论,固然有夸饰渲染的成分,但是面对社会热议,我觉得有许多重要的问题要厘清,比如新闻教育的使命是什么?哪些因素构成了新闻教育在中国当代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安身立命之本?新闻专业培养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有哪些?我们对这些问题做一些冷静思考,可能比跟网红打嘴仗更有意义。

我注意到,那位985高校新闻学教授在与网红来来回回的互怼中,当网红嘲笑新闻学教授粉丝数量还不如他多时,那位985教授要网红“去发C刊,做科研,再来论辩”。这样的论辩是否合理,我不想评论,但是我由此想到的是,发C刊,现在确实是新闻传播学教师的最崇尚的能力,流风所及,写论文、发论文,也成为各类课程教学的核心。

我见到许多低年级的本科生,他们都是潜质优秀的少年,但和之前新闻专业学生不同,他们的兴奋点不是去那些有影响力的媒体去实习,不是找什么报道选题,做出什么有影响力的报道,而是纷纷在谋划发C刊。我问他们为什么要发C刊,他们说发了C刊就能保研,硕士研究生也是努力在发C刊,因为发了C刊才能申博,读了博士更要拼命发C刊,发了C刊就能进高校当老师。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一个笑话:记者问山里的放羊娃为什么要放羊,他说放羊是为娶媳妇,又问你娶媳妇为啥,说为了生娃,那你生了娃让干啥?他说让放羊。

这听上去像黑色幽默,但事实上这些年来,国内新闻传播学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师资的自我复制”。这当然也满足了部分学生的需求,但这样的新闻教育培养模式,等于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利益。在我国人口红利犹存,高等教育处于卖方市场时,这样的新闻教育能够“内循环”维系一时之盛,但是这样的新闻教育有未来吗?

我今天看到记者杜强的一篇文章,他本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他回忆说,“刚毕业那几年,因为最简单的消息也写不好,我也曾抱怨过新闻教育,但现在的想法截然不同……如今想来,4年的新闻教育留下的最重要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大言不惭地讲,留下了对一种人格的向往。”

看到他这句话,我有一种强烈的认同感,我本人作为受惠于新闻学教育的一员,对此也感同身受。但是我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新闻学院,能够坦然地接受像杜强这样的记者的致敬?

最近,四川大学新闻学专业研究生张某发帖指控农民工偷拍的事情,备受舆论关注。张某本科也是新闻学专业,据称品学兼优,毕业后保研至四川大学,一路走来,蛮多光环。但在这件事情上,我们看不出一个接受过新闻学教育的学生对事实的敬重、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友善。这虽是个案,恐怕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下新闻教育的缺憾吧。

传统媒体走向衰落,新闻专业毕业的学生未必要去媒体做记者,但是对客观公正的信仰、对事实的敬畏、寻求真相的能力,本应成为新闻学专业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现在的新闻学院,还有给学生这种训练吗?

所以,对于当下的新闻教育,网红的唱衰不足虑,但是没有反思精神,关起门在“内循环”中自嗨,才是新闻教育最根本的危机。

玖奌杂货店|那些正在“烂尾”的新闻

$
0
0
CDT 档案卡
标题:那些正在“烂尾”的新闻
作者:敏敏郡主
发表日期:2023.6.23
来源:微信公众号“玖奌杂货店”
主题归类:新闻自由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1、

4月13日,贵州毕节市,两名小学教师在织金县凹河溺亡。据悉,上游引子渡水电站曾放水。

据媒体报道,有家属称学校安排捡鹅卵石。但这一说法被学校方否认,称是老师个人行为。

那这起溺水案到底是如何发生的?

5月28日,织金当地发布通报,称已经依法成立调查组,正在全面深入开展调查。

image

5月30日,极目新闻记者在织金县采访调查时,遭遇3人尾随,并被殴打。

事后查明,打人者系织金县公安局马场派出所副所长与两名辅警,三人分别被处以行政拘留20日和15日处罚。

记者被打事件已经有了处理结果,但是,两名教师不幸溺亡,到底是如何发生的,至今仍然讳莫如深。从极目新闻的记者被打以后,又过去快一个月了,再没有记者前往调查,当地也一直没有通报。

2、

5月25日,武汉市汉阳区弘桥小学月湖校区,一名一年级学生被教师刘某在校内驾车撞倒,后送医抢救无效不幸离世。

6月2日,“小学生校内被老师开车撞死”事件中的小孩母亲,在小区内坠楼身亡。关于其坠楼原因,最初有舆论认为网络暴力是杀死这位母亲的凶手,首恶分子为微博大V@鄂有正能量。

但也有声音认为,这位母亲在想要“讨个说法”的过程中,遭到一自称来自“市公安局”男士带威胁口气的谴责。

媒体报道,当地公安机关在对小孩母亲跳楼是否与网络暴力有关,正在进行调查。

image

到现在,又过去20多天了,没看到当地有相关的通报,而这起坠楼事件,也渐渐无人问津,在网络销声匿迹。

3、

有个网名叫“@北极鲶鱼”的,据说是深圳前交通局干部的孙女,在网上发布了“我家那么多钱都是韭菜供的我怎么能不喜欢呢?”“我只知道我家有9位数”等炫富言论,并且辱骂网友,被质疑炫富、家中涉贪腐等问题。

image

这一事件引发舆论关注后,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很快发布了一份官方通报,称已经“开展核查”,将“及时通报”。

image

从3月24日到现在,已经3个月了,深圳交通局仍然没有这起事件的相关通报。

4、

那些曾经引发舆论广泛关注,但后续没有媒体跟进,也迟迟没有相关通报的热点事件,其实也并不只上面这几件,比如,“软肋”,比如,更久远的“大奔女”。

这些曾经的热点新闻,会一直“烂尾”下去吗?

5、

网络从来不缺热点,在舆论焦点走马灯似的变幻中,一个个热点迅速涌来,然后又总是急速冷却。

在渐渐无人关注,舆论声量已经趋近于零时,我想重新捡拾起这些曾经的热点。

我想,当一起新闻事件成为舆论热点时,公众不仅要追问事实真相,更应关心的是,怎样善后,以及如何避免类似问题重演。而我有些担心的是,如果公共监督总是在“烂尾”中折戟,会不会让类似的剧情再次重复上演?

6、

讲了这么多,我也不知道有没有用,但我还是想写下这些文字。

我想用这篇文章试试看,能不能叫醒那些“装睡”的有关部门和单位。

【网络民议】知乎问答|怎么看待新闻已死?

$
0
0

CDT编者按:近日,“考研名师”张雪峰在一场直播中与学生家长讨论高考志愿填报,表示“要把理科590分报考新闻的考生打晕,再给他报个别的”,引发社会舆论热议。本文为知乎相关讨论“怎么看待新闻已死?”问题下的回答辑选。

CDT 档案卡
标题:【网络民议】知乎问答|怎么看待新闻已死?
作者:中国数字时代
发表日期:2023.6.25
来源:知乎
主题归类:新闻
CDS收藏:话语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问题描述:

最近教授新闻传播学的一个教授跟张雪峰产生争论的事情相比大家都有所耳闻。浏览微博时,有人说新闻已死,这是由国情所致。但我认为新闻已死跟其媒介载体相关,跟传播内容没什么关系。有没有人能解答一下?

以下为部分知乎用户的回答:

知乎用户

刚刚看完就被删了,看来我的作息和()差不多啊
img
img
img

退出去发现还在首页有预览,笑不活辣

匿名用户

3月24日,深圳交通运输局发布公告,将及时通报有关“北极鲶鱼”事件的调查情况,而现在已经3个月过去了。
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校的食堂,同学吃出一段形似“鼠头”的异物,然而当地通报称此为“鸭脖”,而后在多个省级部门的联合调查下,确认该异物为“鼠头”。
湖北博爱学校校长性侵多名幼童,仅被判刑三年半。
内蒙古新井煤矿事故失联者全部遇难,而该事件发生于2月24日
……
我想,新闻不是死了,而是早就灰飞烟灭了。

流浪的蛤蟆

这不许报道,那个也不许报道
官方通稿都不能看合订本
新闻记者都被骂成狗了
新闻死不死,其实不重要了。
公信力死了,才是大事

无铭

本科上过新闻课。
郑z红码和银行那件事出现时我给老师发了很长的消息。我说我学新闻学的很迷茫。
1.教材里说的新闻 “d的喉舌”,“上传下达”
2.教材里强调新闻要素,比如说,真实性
3.我们强调为rm服务
但是我发现三件事情很少能真正联系

最终我得到的答案是,不要乱讲
打算跑了,理科心中有明确的是非。

贾明子

img
这是去年年初,江苏徐州小花梅事件中,邓飞披露若干关键证据之后,在微博上的发言。字里行间宛如《思旧赋》。

丁达尔

中国现在还有记者吗?所谓主要媒体全都是转载外国新闻报道,每每看到他们一边用着别人的新闻,一边唱衰别人,何等讽刺。

水长沙

观点:新闻已死。
原因:无法描述。
未来:无法预测。

偷着乐

没有新闻,只有宣传,没有事实,只有立场,没有外宣,只有内宣。

美国人批评我们,然后华在推特上叽叽歪歪了一阵子,直接把美国人批评我们的啥内容给删了,别人骂我们,我们都不知道骂了啥。

就是还嘴,你都不知道该怎么还嘴。

会员优惠小助手

不是新闻死了,是土壤没了。

非非

一图胜万言
file

夜雨聆枫

所以说张雪峰说的对,不是说学新闻学没出路,主要是学出来以后得昧良心

1984的佘乐平

只能说国内新闻已死,搞投资的不能失去实时高质量信息啊,逼我都看国外媒体的亚洲或者中国版块。

Cctv13早就没意义了,Cctv2连经济信息联播,经济半小时都没法看了,假大空。

新闻早就是样板了,别的不说,房地产这么大的问题,那么多企业违约,退市破产,房子烂尾,这么关系老百姓民生问题,压根不提。

马老师的睡前消息是中文唯一有价值的信息渠道了,结果也看不了了……

馋书

新闻的本质是监督权力,曝光丑恶。

我们改变了新闻的本质,新闻变成被权力监督并操纵的玩意儿。

你信,你就死了,首先思想死了。

不信,你也死了,仕途早晚被毙。

信与不信,你都死。

新闻终于变成了毒药……茶杯里还是泡点枸杞子,少泡白岩松。

远离新闻,健康无价。

漫三儿

常识就足够了。

大三的下半学期,到市电视台实习。

专业底子不错,师傅很愿意带,有时候新闻部主任都愿意给自己的选题扛摄影机。

几个月下来发稿无数,有两篇东西还上了央视,堪比资深记者。

有一次,跟师傅和另外一名资深记者到县里面采访,属于调查性质,没有通过官方途径。到中午饭点了,眼看着午饭也没有着落,精瘦老哥不停地眨巴着眼晴,口里嘟囔着:这饭没着落,问题很严重啊。

然后找了个公用电话,掏出小本子,打了一通电话。

没过多久,来了辆吉普车,一个小伙子拉着我们去饭店撮了顿。县委宣传部的。

大家喝的迷迷糊糊,师傅拍着精瘦哥的肩膀,赞叹:还是你有办法。精瘦哥得意笑道:这么严重的问题能不解决好么。

稿子最后改成了皆大欢喜,毕竞吃人嘴短。

大家最喜欢去企业,去县里采访先进,好酒好菜,还有红包土特产。那个时候有点愤青,自称妓者,因为都靠笔讨饭吃。

然而,毕业之后一天新闻也没干。

那里不能混口饭吃,非要端这碗饭。高级妓者不还是妓者。

不是新闻已死,几十年前就半死的,而是现在是终于死透了。

Longinus

如图:
file
file

知乎用户

“不可接受的”都能报道成“可接受的”,个人捐款用于抗疫的“新闻”的具体情节都能使用统一的“丢下XXX元就跑”这样的“细节模板”,批量编造“丢跑体”式抗疫捐款“新闻”,这样还不算“新闻已死”吗?正能量的“新闻”、正面“新闻”随便编造,很多负面新闻则只有事件的事发地的当地警方、当地政府,或涉事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官方公众号“报道”一下,通报一下事件的所谓处理情况,主流媒体、正规媒体根本就不报道(无论是当地的地方媒体还是国家级的媒体都不报道),这还不算“新闻已死”吗?
img
民国时期我国的新闻事业发展到“抗战”爆发的那一年(1937年)时就已繁荣到存在520家不同的“新华社”、520家互不统属的新闻通讯社的程度了,光是安徽省安庆市一个市就同时存在着30多家新闻社!《常言道——近代以来最重要的话语录》一书中名为“新闻”的那一章的第1小节中说:“1937年3月止,中国各种民办报纸已有1518种,公、私营电台78家,公私营通讯社520家,其中绝大多数为私营。著名的通讯社如国闻通讯社、申时通讯社,著名的报纸如《申报》、《大公报》、《国闻日报》,著名的出版社如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等,均为私营。”(这是那个小节的倒数第2个段落)
img
下面的是当时一部分通讯社的名称及其总部所在地:
国闻通讯社(总部所在地:上海)
劳动通讯社(上海)
申时电讯社(上海)
中兴通讯社(广州)
公民通信社(广州)
平民通讯社(北京)
忠秧通讯社(广州)
国民通讯社(上海)
上海通信社(上海)
湖北通信社(武汉)
湖南通信社(长沙)
北京通信社(北京)
新闻编译社(北京)
新华通讯社(延安)
全民通讯社(太原)
民族革命通讯社(山西吉县)
中国新闻社(北京)
河洛通讯社(洛阳)
西北通讯社
大中华通讯社
下面的是当时安徽安庆市部分新闻通讯社的名单(含外地新闻社驻安庆的分社)
imgimg

一个哥们儿的隔壁新搬来一个老外,有一天晚上的七点多,老外敲门求助,说:“我的电视机坏了,不能换台,能帮我看看是怎么回事吗?” 这哥们儿低头看了一眼手机上显示的时间,很镇定的说:“没事!过了7点半就会自己好的。”

Say nothing

“我们失去了新闻业与调查记者们,失去了部分真相,失去了部分真实的世界,也没什么感触。在今天的生活里它们并不重要。你说奶头乐也好,娱乐至死也好,麻痹也好,怯懦也好,甚至你说养猪场也好,重要的是我们感觉很安全、舒适,避免了挑战,我们很愉快。肯定和欣赏一个人一件事很酷,很勇敢,很少数派的年代是有过,把逆流而上视为一种性感的年代是有过,但那都过去了。”

——李海鹏

刘二萌

我怎么看待调查记者的消失,我就怎么看新闻已死。

知乎用户

舆论监督,还是否存在呢?是否还有可以发出反对声音的渠道呢?互联网曾经是一个自由的地方,曾经什么话题都可以讨论,现在就常常会变成知识的荒漠。只有新闻死了吗?

吐槽青年博士|新闻专业致命危机:学新闻的不做新闻,做新闻的不学新闻

$
0
0
CDT 档案卡
标题:新闻专业致命危机:学新闻的不做新闻,做新闻的不学新闻
作者:博士老青年
发表日期:2023.6.24
来源:吐槽青年博士
主题归类:新闻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看到这一波舆论对新闻专业的讨论,上了好几波热搜,总觉得很尴尬。新闻专业贡献“热搜”的专业方式,永远应该是通过包含着专业技术含量的“硬新闻”:独家、深度、监督性、调查性报道,等等。像这样,在没有生产出新闻的情况下,自身成为新闻,这种反身的热度和新闻,是对专业价值的消耗、消费和反讽,体现着这个专业深层次的价值危机。

在我看来,新闻专业被讨论的方式有三个层次:最高的层次,某篇报道产生重大的社会影响,推进了时事进程,推动了某种看得见的进步,让公众看到了新闻专业和新闻媒体对一个社会不可替代的价值,人们以热情的讨论向这个专业致敬。次一点,是公共事件中某篇报道引发舆论讨论,或引发新闻伦理讨论(“悲痛侵扰”之类),或激起是否“舆论审判”的讨论,或因采访权受侵犯而得到舆论声援,这种讨论也是以新闻活动为中心,彰显着专业的份量或力量。最次的就是这种,以非新闻、反新闻、无新闻、蹭新闻、反身消耗的方式成为新闻。新闻因为失去存在感而成为新闻,这就是反身消耗。

是不是?现在“新闻专业”成为新闻,常常是这些场景:负面新闻当事人的新闻专业身份,志愿填报中被人劝退的身份,那个播报新闻的小姐姐好漂亮啊!台风中的那个记者好壮实!那么大的事竟然只有通报没有新闻,哈哈,那个主播讲的段子太好笑了,记者节各种自我感动、自我美颜、自我表扬的献辞。新闻只应该以新闻方式获得关注,而不是这些“偏离新闻的新闻”。

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如今的新闻专业,很多时候就是以这种反新闻化、非新闻化、去新闻化的方式别扭地存在,名不副实,这也是此次新闻专业被吐槽的背景。我以前写过一篇文章,谈到过“新闻专业的致命危机”,可以总结为:学新闻的不做新闻,做新闻的不学新闻,教新闻的没做过新闻,研究新闻的不关心新闻。一个以新闻为名的专业,却总体性地“去新闻化”,课程安排、教师身份、专业定位、知识体系、就业方向、生产方式,结构性地远离新闻基因,让这个专业存在的合法性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这一波对新闻专业的质疑,“工作难找”是整体环境,某网红发难只是诱因,触发了长期以来这个专业内在的、结构性的别扭。外来的挑战不足为惧,致命的危机是,这个专业内在有一种巨大的离心力和分裂感,对自身所从事专业的怀疑,没有新闻之根,彼此分离,悬浮在社会之中。学新闻的缺乏专业自信,做新闻的拿不出新闻代表作,教新闻的对能不能让学生在媒体找份工作毫无信心,缺乏与其他专业进行对话的核心知识。

面对“最好别报新闻”的挑战,新闻学界、业界、教育界拿不出什么有力的论据进行反驳,内在的别扭和怀疑,可能远高于那种反驳欲。实际上,这一次讨论更多都是新闻专业内部痛定思痛的反思。

多年前我写过一篇短文,题为《学新闻的第一份工作最好别去新媒体》,在新闻学界业界引发不小讨论,后来又写了另一篇《没在传统媒体待过真不好意思说自己做过新闻》。我之所以一直建议学新闻的第一分工作最好选择去传统媒体,宁去报纸哪怕从校对做起,也不要给所谓“新媒体大伽”当助理月薪5万,是觉得传统媒体尤其是报纸是内容的故乡,离新闻的本义更近,有更多从采写编评基本工作做起从而完成自己新闻从业原始积累过程,有了这种原始积累,以后才有机会增值和变现,让新闻成为好的“起点跳板”。而新媒体工作在当下的新闻生产分工中离核心和一线比较远,离传播和分发近,但离新闻比较远,比较难积累新闻从业资本。

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由于新闻系毕业生巨大的就业压力,“学新闻的第一份工作最好去传统媒体”成为一种奢望。就拿2017年的数据来说,2017年12月教育部新闻传播学教育指导委员会&国务院学位办学科评议组工作会议上,有关专家发布了一组数据:全国有681所大学开设了1244个本科专业点(新闻学326,广播电视234,广告378,传播学71,编辑出版82,网络与新媒体140,数字出版13),本科生23万,在校教师7000人。――23万新闻毕业生要找工作,可传统媒体正处于痛苦的转型期,为基本的生存在挣扎,人才需求大幅收缩。这种现实使新闻毕业生的传统媒体之路越来越难。

多年前,一个著名的新闻学教授写过《究竟谁将谁抛弃――对传媒毕业生入职传统媒体大幅下降的思考》,让人看到了新闻毕业生就业的严峻。他分析了自己所在的新闻学院,那三年每年硕士研究生毕业的有200 人左右,2013 年和2014 年进入传统媒体机构的每年有40 多人,占总毕业人数20%多。2015 年有206 名硕士研究生毕业,可进入传统媒体机构的只有21 人,占总毕业人数10%左右,呈大幅下滑趋势。其他人都去哪里呢?他们毕业后的就业领域有:新媒体、党政机关、学校、医院、电力、烟草、公交、银行、基金、保险、能源、地产、物业、家居、贸易、信息科技,以及移动、电信、联通三大运营商等行业。

那位教授所在的新闻学院有着厚重的新闻学传统,学生有去传统媒体的路径依赖,当地媒体高层中有很多该学院毕业生,相对发达的南方媒体也给本地毕业生提供了较多的就业岗位。可有着这样传统媒体就业优势的学院毕业生都有这样的下滑,更不要说那些新闻学本就边缘、缺乏媒体就业传统、地方媒体欠发达的新闻院校了。一些新闻院系学生很少去传统媒体工作,多喜欢选择银行、大国企、房地产企业等有前途的行业,新闻学院被毕业生戏称为“房地产学院”“银行学院”“公关保险学院”。

现实就业压力下,很多学校都鼓励学生“泛新闻化就业”,虽然传统媒体在衰落,提供的岗位越来越少,但泛媒体岗位很多。比如应对舆情和舆论引导的需要,政府部门都开了政务新媒体,对政务新媒体管理有巨大的需求,还有银行、能源、地产、学校等等,越来越重视舆情和宣传,提供了很多新媒体和宣传岗位。这种泛新闻化就业,其实也在稀释着新闻学,学生就业后从事着与新闻学院专业学习无关、甚至相反的工作,离新闻越来越远,自然就失去了新闻这个专业故乡,对自己所学专业变得越来越没有归属和认同感。

而且,这种专业稀释是双向的,在两个方向上无情地稀释着新闻学的根基。一方面是就业的泛新闻化、弱新闻化甚至去新闻化;另一方面,很多媒体首选的也并非新闻系学生,甚至排斥新闻科班出生。陈力丹教授在《论市场经济对我国新闻人才的要求》一文中提到:“许多媒体需要的不是万金油式的新闻传播学毕业生,而需要各种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毕业生, 因为新闻报道变得愈来愈专门化了。杜骏飞在文章中提到一个让新闻教育界很尴尬的数字:中国三大财经报——《第一财经日报》(上海)、《经济观察报》(山东)、《21世纪经济报道》(广东)5年来只招收不到10名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其余95%均为金融、经济、法学等专业。这导致了一个让新闻教育尴尬的现实:学新闻的人不去做新闻,做新闻的很多不是学新闻的――这意味着“互相抛弃”,现实对新闻教育没有多大需求,教出来的学生又很少能找到新闻工作,那新闻教育还有什么存在价值和必要?

另一重尴尬在于,新闻学院的新闻基因已经被严重稀释,人们传统所认为的那种“进媒体做新闻”的新闻学,已经被挤占到一个很小的位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詹姆士•凯瑞教授《新闻教育错在哪里》一文不仅在美国新闻学界引发广泛影响,也触及中国新闻教育的痛点。凯瑞此文谈到新闻教育须遵守3条原则,尤其第一个原则赢得新闻学研究者的共鸣:新闻学和新闻教育不等同于或包含广告、传播、媒体研究、公共关系和广播。新闻学是一门独特的社会实践学科,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诞生,因此不能与其他相关但彼此独立的社会实践学科相混淆。新闻学必须在教育和实践中与其他学科区分开。新闻教育必须将新闻学本身作为目标。

凯瑞主要针对的是美国新闻教育问题,可我们的新闻教育在“去新闻化”“非新闻化”上比美国还严重。传播、广告、公关、营销、舆情、设计等学科对新闻学的强势侵入,从各个方向上稀释着新闻学的传统基因。传播、公关、营销、舆情等方向虽与新闻有一定相关性,但从学科本原看,与新闻学追求目标不一致,属于价值迥异的异质学科。

学新闻的不做新闻,做新闻的不学新闻,教新闻的没做过新闻,研究新闻的不关心新闻。名为新闻专业,新闻基因却越来越稀薄——这种多重的分离和分裂,是新闻专业最根本的存在性危机。作为新闻人,我不觉得“最好别报新闻”对新闻专业是一种挑战,没有感到冒犯,而是觉得,这是社会对新闻专业投的一次不信任票、不满意票,一次严重警告,我们内心能找到多少首先能说服自己的反驳理由呢?

从“填报志愿中多争取考生”这个角度理解新闻专业,这个格局太小了。新闻专业不怕失去考生和生源,怕的是,在失去新闻基因中失去公众的信赖,不被公众需要,不被社会需要,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

往事与随想|我为什么不唱衰新闻?

$
0
0

很简单,因为它已经衰得不行了,还需要你来唱衰吗?唱衰有什么意义呢?

我还在干这行的时候就告诫自己:不要不做新闻了就说新闻不行了。到底是要说自己当年多么牛逼?还是要说自己如何理想破灭?这太无聊了,这种“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的姿态非常不酷,天宝年间的事情就不要提了。

在我看来,真正有意义的问题是:是什么让新闻业衰落?我上一篇说了,是言论空间的收窄,更直接点说:是权力杀死了新闻——不是他们说的互联网的冲击,也不是媒体人的自甘堕落,这些都不是根本原因。

CDT 档案卡
标题:我为什么不唱衰新闻?
作者:彭远文
发表日期:2023.6.29
来源:微信公众号“往事与随想”
主题归类:张雪峰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进一步的问题是:我们如何面对权力?这才是今天最有价值的问题,也是每个人逃不开的问题。张雪峰激起的波澜为什么到今天还未停息,根本原因也在于此。

一种选择是离权力的伤害范围远一点,或争取成为权力的一部分,比如现在很多人热衷的考公,这也是张雪峰、张小强给出的答案。但我必须说,这不是出路,这不仅是理想主义的否定,也是现实主义的否定。道理很简单,今天只是新闻业不行了吗?房地产、教培、平台经济……过去一两年,多少行业不行了?大家都去考公,请问谁来纳税?这个道理不复杂,请问你能躲多久?

一种选择与权力对抗,这是难而正确的道路。我知道看到这里很多人内心就会否定了。这是我个人去年以来的一点小小体会,疫情管控结束前夕,很多人的行动给了我很多感动,以及启发。我记得当时我发了一条朋友圈:“这两天给我的一个感受是:当人性中勇敢善良的一面被激发出来,也是有强大力量的。#相信人性# ”

我知道这很难,但我们总可以做些什么的,而简单的唱衰新闻业完全于事无补。与其唱衰,不如想想我们可以做点什么。前段时间我去湖南广州逛了一下,见了一些朋友,有些感想与诸位分享。

在长沙见了几位朋友,其中一位是褚朝新,以前新京报和南方周末的记者,现在已经不在媒体了。吃饭前收到他消息,说要去做个暗访,晚一点到。让我很惊讶:都不干这行了,还去暗访?来了之后我问他,是不是有平台约稿?他说不是。后来我跟另外一个朋友说:很佩服朝新,不干记者了还葆有记者本色,让我写写评论可以,但让我去跑现场我多半是不干的。什么叫爱新闻?就是不干新闻了还要干新闻。

然后到了广州,也约了几位朋友见面,一位是苏少鑫,我们有二十年没见面了,但网上一直有交流,他和同道做的“越秀山边”,虽然只是一个公号,在我看来,这是去年广州最好的媒体。他们在疫情期间的一系列发声,延续了广州“公民社会”的传统,不仅是广州最好,说是全国最好也不为过。前不久“越秀山边”被永久封禁,每一篇文章都打不开了,但这不重要。

file

特意问苏少要了一件纪念T恤。

一起吃饭的朋友中,不干新闻了还在坚持表达还有宋志标和余少镭:少镭兄的借古讽今、指桑骂槐是为一绝,笔耕不缀更是令人佩服;标哥的时评,文笔与深度少有人及,不夸张的说,是今天最好的时评。饭后聊天,我跟标哥说:今天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权力面前如何自处”的问题。标哥说没法自处,我自我要求低一些,我觉得至少要表示自己不服从,也许没什么用,但至少可以给自己一点安慰。

说上面这些,还是想说唱衰新闻没有意义,与其唱衰,不如想想能做点什么?我有个朋友说过一句话:这个世界不需要硬煽起来的希望,但也不需要绝望——因为绝望每个人自己就有了。唱衰了半天,唱得大家万念俱灰,然后呢?

实际上,即便行业之内,亦非万马齐暗。比如大家都知道的财新,除了财新,就我视野所及,还有北青的“深一度”,居然还能坚持深度调查报道,坚持舆论监督,也是一个异数,令人佩服。还有上一篇我提到过我认识的新闻学院里的好老师,比如南大新闻传播学院的庄永志老师,我看他的朋友圈,还在教学生如何做真正的新闻,谈调查报道是什么、怎么做?

有句话叫“千年暗室,一灯即明”,越是这种时候,有人做燃灯者越是可贵。今天需要的不是唱衰,而是鼓励,而能够给人以鼓励的,是人和行动。

在巨无霸面前,有无数的理由选择现实,选择逃避,但这样终究是不行的。前几天我跑步的时候,音乐APP突然给我推荐了一首我之前没听过的歌,宫阁的《同化我》,里面反反复复在唱一句:“体谅每个人的懦弱,直到所有人都懦弱。”


知灼|“女子自曝被民警强奸”后,疑遭跨省传唤

$
0
0
CDT 档案卡
标题:“女子自曝被民警强奸”后,疑遭跨省传唤
作者:知灼
发表日期:2023.7.4
来源:微信公众号“知灼”
主题归类:寻衅滋事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7月4日,有微博网友爆料称,公众号“十万加爆文”主理人遭扬州警方跨省传唤!

几天前,该号曾转发了女子发帖自曝被民警强奸之事。

img

img

多位媒体转发并透露,被抓的人是改变一亿人命运,电影《不止不休》原型人物——第一代黄金纸媒时期著名调查记者韩福东的亲姐姐。

该消息已在韩福东老师处得到确认。

img

“现联系不上当事人!”一位知情者称,家属已赶去辖区派出所找人。

据悉,该公号于6月30日转发了一篇扬州民警涉嫌强奸的综述稿件。

文章结尾呼吁:目前,扬州市公安局和市纪委监委已介入调查,希望能好好调查,要给个真相,不能冤枉更不能包庇。还民警王某勇一个清白,或者还受害女子一个公道。

img

据网友爆料,涉事文章阅读量仅200多,结果扬州警方竟跨省去福州传讯了公号主理人,福州市连江县潘渡乡贵安派出所配合,说要查电脑。

笔者注意到,对于女子发帖称被民警强奸之事,扬州警方曾于6月29日发布“情况通报”:近日,有网民在个人社交平台发帖称其被我市某派出所民警强奸。扬州市公安局立即成立调查组,并请扬州市人民检察院派员参加,就公众关注的问题依法依规开展全面深入调查。调查结果将及时向社会公开。

对于“被跨省传讯”之事,网友直陈其多项不解:1、稿件非原创,是转发。2、阅读量这么低,竟然跨省,可见动用多大警力。3、稿件温和,是综述,评论部分在结尾,仅要求查明真相。4、案件还在调查期间,警方就开始威胁自媒体;5、传唤手续是否齐备?6、扬州警方是被调查的当事人,不避讳吗?管辖上要不要回避?

“严重关注,法律依据何在?自己当裁判自己又当运动员?”一位网友留言评论说。

韩福东曾是中国最知名的媒体人之一,在媒体圈具有较好的口碑。

基于此,目前该事件已在传媒圈引发关注。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万总公开课|洮南农民搭浮桥被判刑事件,众多报道哪家强

$
0
0

开栏的话

新闻报道本质上是信息服务产品,一经发布就要接受受众的审视和评判,公众有权要求媒体不断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一个健康、活泼的业务氛围也有助于报道质量的提高。

即日起,本号推出“优秀报道周榜”,梳理、点评一周以来的优秀报道。我们的评判标准主要包括:1.首发;2.独家或有信息增量;3.持续报道;4.现场采访;5.文本或角度优异。评委都是资深媒体人或新闻专业教授,他们以上述5个维度为准,结合各自的理解,给出结果,评语要说出报道的优点,也要点出存在的问题。

标准是客观的,结论是主观的。我们希望能得到您的关注,但也不建议太当真,尤其是面对批评。巧了,第一期是同题竞争,很激烈的。

CDT 档案卡
标题:洮南农民搭浮桥被判刑事件,众多报道哪家强
作者:万总公开课
发表日期:2023.7.13
来源:微信公众号“万总公开课”
主题归类:吉林私搭浮桥案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新闻概述:

黄德义是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瓦房镇振林村人,曾经是一名教师。2014年,他在洮儿河上搭建浮桥并收费。2018年10月,黄德义修的桥被洮南市水利局以非法建桥为由处罚并强制拆除。2019年12月,他被洮南市人民法院以寻衅滋事罪判处有期徒刑二年,缓刑二年,一同被判的,还有他的另外17名家人。

file

1.《吉林村民搭浮桥收费被判寻衅滋事,当地村民称过河陷通行之困》

星级:★★★★★

媒体:红星新闻  

记者:祁彪  

时间:2023-6-13

image

独家首发报道,引发社会强烈关注和反响。尽管好的报道有各种类型,能挖掘出他人未能关注到的事件,并引发社会强烈关注,无论怎么说,都是其中最卓越的一种。(资深媒体人、调查记者刘向南)

2.《回到现场|村民自建收费桥被拆除判刑 河怎么过?案件怎么看?》

星级:★★★★☆

媒体:央广网

记者:郭东隅  

日期:2023-7-8

image

这篇报道是继“村民自建桥全家被判刑”首发新闻之后,其他媒体及时跟进、追究事件本质,还原事实真相的追踪性报道,有着一定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其选取角度对公众有着正确的引导力。但文章也有缺憾,比如对多年不建桥地方政府缺位以及法院判决是否适当等问题未敢动真碰硬。(资深媒体人、《经济参考报》高级记者程子龙)

3.《实探吉林浮桥曾建地:村民和过桥者说法不一,举报者受访》

星级:★★★★☆

媒体:大河报 

记者:杜倩雯、陈甜甜  

日期:2023-7-10

image

作为较早抵达“建桥判刑”事件发生地的媒体,大河报通过采访修桥人、举报者等核心当事人和过桥者、村支书、村民、司机等外围见证者,并引用水利局长说法和官方最新回应,使得“建桥判刑”事件信源采集更加多元,信息披露更加全面,疑点求证更加深入、争议辨判更加明晰,为受众了解事件全貌、媒体行使舆论监督、当地汲取决策参考提供了丰富素材和重要依据。

当前,“建桥判刑”事件陷入“罗生门”,说法大相径庭,引发议论纷纷。如果大河报在当前探访的基础上能够采到当地公安机关、司法部门和政府方面,结合现有信息并参考律师观点,可能有助于拨开争议迷雾,还原事件真相。(资深媒体人、《瞭望东方周刊》编辑中心主任金明大)

4.《“吉林洮南私搭浮桥”当事人黄德义回应网友9大质疑》

星级:★★★★☆

媒体:华商报大风新闻 

记者:佘晖 

日期:2023-7-10

image

华商报作为老牌机构媒体,策划了九问九答的角度,通过清晰的梳理该事件的争议点,直接对话当事人黄德义,起到了答疑解惑的作用。文章虽然平实,但思路清晰。此外在黄德义回答的同时,部分问题还加入了其他媒体报道的内容作为资料链接,给予支撑论证,表现出了媒体的客观公正性。(资深媒体人、现《北京青年报》记者张子渊)

5.《吉林浮桥争议背后:当地曾拆除多座便桥,有人冬季涉冰过河溺亡》

星级:★★★★☆

媒体:界面新闻 

记者:赵孟 

日期:2023-7-11

image

有人说,写新闻就是写背景,因为背景介绍有助于受众理解新闻——吉林白城的洮南18名村民建浮桥被判缓刑发生时,白城拆了至少该河上7座村民自建的浮桥。这说明,当地村民有建桥方便出行的普遍需求,政府部门有出于安全考虑拆桥的压力,18人判缓案可能是两者矛盾的一个爆点。

值得指出的是,记者从公开资料上发现这一事实,但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辅之以现场采访,确认、补充相关事实——修桥方便出行,拆桥大大增加出行成本。

方便出行与安全如何平衡?记者引入了学者的研究成果和实践中一些地方的成功经验,说明记者有较开阔的视野和较强的信息搜集能力。

本文有信息增量,有记者的实地采访,采访中有官方、民间的信息平衡(虽然采访水利部门没有实质性信息),不足之处是文字有错漏,还可以进一步精编。(前媒体人刘万永)

文丨大江

知乎问答|如何看待8月25日网易新闻的B站账号被封禁?

$
0
0

CDT编者按:近日,针对中国互联网热议的“福岛核废水排放事件:,网易新闻的B站账号颇带讽刺地发帖称:

鉴于邻国排放核污水,小编认为我们应该早做准备,比如:
– 不要结婚生孩子,不能污染祖国的下一代
– 多存款,少消费,以备意外发生
– 不要买房,不要买车,人可能活不了那么久
– 尽量在家躺平,不要出门乱跑,不上班也没关系

CDT 档案卡
标题:知乎问答|如何看待8月25日网易新闻的B站账号被封禁?
发表日期:2023.8.31
来源:知乎
主题归类:网易新闻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此番言论引发网友热议,而随后网易新闻的B站账号也遭到了封禁。

img

相关阅读:【404帖子】网易新闻|邻国排放核污水,我们应该早做准备

有知乎网友就此事件提问,以下是中国数字时代编辑摘自该提问下的部分网友回复:

曹哲

其实就是因为网易戳破了这么个问题——

宣传上我们必须宣称日本排污后果严重影响全球,直奔世界末日那套活去了,将来人均寿命暴跌生孩子都变哥斯拉,中国是严重的受害人,严厉谴责。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又要在事后宣传这事没那么严重,污水会选择性地绕着专属经济区跑,中国海鲜放心吃,孩子放心生,生完寿命照常,也不会变哥斯拉,多生猛生幸福一生。

怎么让喇叭选择性地打击别人而不会回旋镖,这是个极为矛盾的问题。

网易新闻让这个矛盾被挑明了,无法回避了,不干他干谁。

就像圣经故事中的蛇,他引诱亚当夏娃吃下了知善恶树的果实,从此人类不再相信上帝的「真理」,再也不是伊甸园里温顺的羔羊。

可是人类不需要上帝。

【该回答已遭删除】


水煮鱼放生菜:

如果对网易的发言有意见,你可以选择

A.结婚并且生至少三胎

B.月光贷款消费,为刺激经济做贡献

C.掏空6个钱包,并且贷上30年的款去买一个期房,如果暴雷了就安安静静等

D.每天工作至少20小时一周工作7天无偿加班,让世界感受中国的卷,卷死所有的人中国就可以为所欲为

E.以上都不做,骂网易是反贼

我选E


牧师

作为一个三国杀玩家,我很喜欢张角的台词:

诸君唤我为贼,然我所窃何物。

【该回答已遭删除】


Quer

不封我还不知道老爷们怕的是什么,看来非暴力不合作是真的有用

【该回答已遭删除】


炒面面包子

如果日本排污后果真如网易新闻说得那么严重,那他说错了什么?

如果日本排污后果不像网易新闻说得那么严重,那他说错了什么?

img

【该回答已遭删除】


疯狂哞子:

张雪峰加一分,新闻学负一分。


职业法师刘海柱

如果只是b站封了,那我认为是平台过于严格了,网易是在阴阳怪气结果都被封。结果各平台涉及相关图片都发不出去,那我知道它说的话大概是真的,并戳到某些人的痛点了。


Aquiles:

因为网易新闻说对了。

日本排核废水这件事儿严不严重?严重,但是又没有这么严重。

而现在我们的宣发策略把这件事儿渲染地过于严重了,起码前几天这个网络氛围都有点美俄冷战那个味道了,就不知道哪天核弹就要砸自己头上这种感觉。

就连我身边,都有人感觉:“是不是马上要世界末日了?”

img

日本排核废水可恨吗?可恨,但是我们为了把这种恨意铭刻到国民身上,似乎有点用力过度了。而这和我们社会现在的生育需求正好相反,是非常消极的。网易新闻只不过是把这一点给一五一十摆出来了而已,只不过他们说的太过直白了。

我在简中互联网也写了不少文章了,我敢说,没有任何一个KOL敢把话说那么明白。

虽然人确实也是照着那两天的宣传风向去说的,但是就不能这么说,说了肯定要出事儿的。尤其像网易新闻这样的大型媒体,它具备巨大的影响力,它本不应该说这些话的。

它死于它的不听话。


号炸侠

什么都别去思考;

如果你一定要思考,不要说出来;

如果你又要思考又要说,那就别写出来;

如果你又思考又说还写 那就。

【重温】亚洲周刊|专访《南方周末》创始人左方:炼不成乌托邦,炼成了南方

$
0
0
CDT 档案卡
标题:亚洲周刊|专访《南方周末》创始人左方:炼不成乌托邦,炼成了南方
作者:邹思聪
发表日期:2014.7
来源:亚洲周刊
主题归类:南方周末
CDS收藏:人物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CDT编者按:本文发表于2014年7月,时年79岁的《南方周末》创始人左方在香港出版口述史书籍《钢铁是怎样炼不成的》。左方于2021年11月3日逝世。

在香港开完新书发布会的第二天,左方先生和老朋友们去了长洲岛,这座狭长的离岛在香港久负盛名。

然而,从中环码头到渔港海岛,从明媚阳光到湛蓝海水,沿途的景致都无法吸引左方太多的注意力。他始终跟身边的历史学家朱学勤、传媒学者钱钢谈论着中国近代历史、政治和新闻界。

在长洲岛上,他唯一主动与之合影的,是一位香港议员的街边广告牌,上面写道“捍卫新闻自由”。左方整了整衬衫,凭栏站立,相机记录了他笔直的光影。而相机无法记录的是,他郑重其事地说,“这是我的中国梦。”

img
左方

破灭的乌托邦

左方此次赴港,是因为自己的新书。这本书有一个特别的名字,《钢铁是怎样炼不成的》。

然而,在和老朋友的饭局上,左方惑然道,“我不知道我这本书出来有什么意义”,杂文家鄢烈山打断他,“我们当年接受的斯大林主义,实际上就是乌托邦加极权主义,你的经历,对不同制度下的后辈们都有特别的意义。”而钱钢则认为,“这是南方周末的史前史”。

《钢铁是怎样炼不成的》一书,左方原本没有打算出版,他觉得《南方周末》的故事被人说得太多,“网上都有,我没有更新的东西了”,而同时代和他经历相似的人也不可胜数,“留给年轻人去出吧”。

是记者沈洪带来的45个问题,才让他决定口述自己的一生。此书完成之后,三联书店表达了出版的意愿,但左方别出心裁的书名成为出版最大的难题。三联书店要求更换书名,但这个书名对于左方来说,显然有深沉的价值,他选择了坚持。

“我之所以将《钢铁是怎样炼不成的》作为本书的书名,就是想通过我一生的经历,说明斯大林主义乌托邦政治运动的破产。”左方说。而那本苏联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曾被少年左方奉为经典。

这带来了出版的难产。曾经的南周同事,香港大学的新闻学者钱钢看到了此书的价值,在香港大学新闻与传媒研究中心的推动下,此书终于得以在香港完整地呈现。

长期研究“从文革到改革”的历史学者朱学勤告诉《亚洲周刊》,左方的口述史不仅是研究《南方周末》的样本,“更是研究广东省文革历史非常详实的史料”。

左方坦陈,“建国后历次的政治运动,我都参与了,有些政治运动我是一个盲目的追随者,有些政治运动我是一个无知的加害者,有些政治运动我是一个无辜的受害者,乌托邦思想、阶级斗争学说,支配了我的大半生。”

对于此书,朱学勤相当看重左方在文革后第二次被审查时,被发配资料室工作的六年。文革的结束,乌托邦理想的破灭,现实政治的压迫,没有让左方自暴自弃,“他在资料室里大彻大悟”,朱学勤说。

左方在《钢铁》一书中详细地回忆了思想的蜕变,被发配资料室的六年,他一直在思考两个问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道路为何如此曲折?中国的革命道路为何如此曲折?”

那些“内部发行,供批判使用”的“灰皮书”成为左方通往自由之路的窗口。这些年里,左方进行了彻底的反思,曾经深刻影响自身的学说——共产主义、列宁主义、苏联式计划经济、剩余价值理论、阶级斗争说,革命理论——被他条分缕析,一一参透。

这段“大彻大悟”,不仅让左方从一个乌托邦的共产主义信仰者,变为一个自由主义者,更点燃了他改良中国的理想——重拾被革命中断的民主启蒙。这是令人心跳的前奏,将给后来诞生的《南方周末》抹上不能擦去的底色。

中国式办报

“我是一个无可救药的理想主义者”,左方坐在海边小店的靠椅上,抬高声调。他接着说,“但我讨厌急进。”这是经过历次政治运动后的蜕变,被左方全部地灌注进《南方周末》这份报刊。

到今天,《南方周末》后来的主编江艺平仍然记得左方的一次愤怒。那是一次报纸出刊后的周会,年轻记者们对许多报道不能刊登非常愤怒,“他们非常激烈,说与其这样,那么不用怕报纸被砍头,反正就像割了韭菜一样,割了一茬还有一茬”,江艺平对《亚洲周刊》回忆。

“但老左那一次很生气,他说,这个报纸不是我们自己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去爱护这份报纸”,江艺平说,“老左担心的是怎么去把握好这个度,既能够说出我们要说的话,同时又能生存下去。”

从一开始,左方对《南方周末》就有精准的定位,“启蒙是南周的灵魂,为改革开放摇旗呐喊是南周的使命”,但是历经中国政治的种种的吊诡怪圈之后,年过五十的左方早已放弃激进,而这种办报策略让南周得以在历次风暴中幸存,并且不辱使命。

1989年时,《南方周末》内部也炸开了锅,但是在左方的坚持下,“没有登过一个字,一张图片。”一位美国记者采访左方时,感到不可思议。左方给他看往期合订本,让这位对南周早有心里预设的记者惊讶不已。

“我不主张太激进的行为。特别是两次游行之后,本来学生已经复课了。但是后来的绝食行动,按我的判断,就是有些过激分子,为了阻止复课的同学,搞的实际上是一个绑架式的行为。虽然我理解他们,我自己也年轻过,但是我不赞同这种做法。”

当左方看到赵紫阳在亚行年会上与人民日报社论不同的表态以后,他根据自己对中国政治的体悟,判断学运一定会悲剧收场。“据我了解,以邓小平的性格,他是绝不会后退的。以赵紫阳所提出来的东西,他不可能接受。那学运就只能以悲剧收场。我不希望,让南方周末为一次必然失败的学运做殉葬品”,左方告诉《亚洲周刊》。

至此以后,中国政治前所未有的收紧,八十年代的开放之风荡然无存。《南方周末》的发行量一下子从40万份腰斩一半。在全国万马齐喑,禁令遍地之时,左方向同事提出了自己的策略,他在《钢铁是怎样炼不成的》一书中回忆了自己的“三玩”策略——“玩人性,玩文字,玩版面”。

这让《南方周末》很快地走出市场的低谷,在全国媒体中一枝独秀。许多年后,当年主持《南方周末》版面设计的资深美编张向春向《亚洲周刊》回忆,“那时候我的版面设计完全没有条条框框,老左完全支持我。南周是真正的百万大报,我们每一期居然把发行量,一百多少万份,印在报眼的地方,可见当时的自信。”这位从南周诞生开始,就为之工作的美编仍然认为,“老左在的时候是南周的巅峰。”

邓小平南巡以后,南周的尺度得以慢慢放开,左方的策略是“让敏感的人写不敏感的文章,让不敏感的人写敏感的文章”。那时候,《南方周末》经常报道胡绩伟,胡绩伟曾担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提出“人民日报是人民的报纸”,致力于推动中国《新闻法》的起草。在当时,这位报人坚定地支持赵紫阳,反对镇压。至此以后,他被撤销一切职务,留党察看两年,成为中国政权的敏感词。

“他是个最敏感的人,但我在胡绩伟家跟他讲,不管哪一天,你都是我们中国新闻人的领袖。但敏感的人如果写敏感的文章,上面已经盯住了,那就给报纸带来很大的风险。但我要让胡绩伟在南方周末见报,”左方对《亚洲周刊》说。

于是,左方“别有用心”地在《南方周末》刊登了胡绩伟去四川旅游和怀古的文章,甚至刊登了胡绩伟的老婆是如何嫁给他的文章,“胡绩伟说他取了个富婆,我就刊登,这个富婆怎么会嫁给胡绩伟?”

尽管这是毫不敏感的花边故事,但只要胡绩伟见报,就能引起全国读者的关注。而对于敏感的问题,他选择找年轻、不太出名的学者写,“上级就把他略过去了。反正观点,需要说的话,也都说了。”

在1994年业已退休,返聘《南方周末》之后,左方依然对南方周末时时做“风险评估”。彼时南周的头版头条多是颇为敏感的“大案要案”,这给南周带来发行和声誉的同时,也让左方感到不安,“我感到必须改变,但我想不清楚怎么变,就要大家开会讨论。”

1998年的这次会议是左方为数不多的又一次发怒。“许多年轻记者喜欢大案要案,对此不以为然,前一天他们喝了个酩酊大醉,第二天开会,很多人迟到半个多小时才慢慢进来”,左方回忆。左方军人出身,他当时的愤怒令在场的钱钢至今记忆犹新,“他说,幸好我现在不是主编了,不然我现在就拖出去几个人毙了!”

这是左方作为退休返聘人员,在南周工作的最后一年,不久以后,左方将作为旁观者,眼看南方周末进入另一个时代。而在此以前,左方已经一手打造了《南方周末》的两支队伍。

两支队伍的拼图

江艺平在主政《南方周末》以前,已经在南方日报集团工作数年,那时《南方周末》在整个集团最令人羡慕,“那是很多人想进去,但是很难进去的一个地方。”

江艺平被集团提拔为社委以后,负责分管《南方周末》,但她不认为自己是去做领导,“我是去跟着老左学习。我对他是远远的崇敬,因为知道他创办了南方周末”。

彼时,返聘回来的左方要带两支队,一支采编,一支经营,他把重心放在了广告经营上。江艺平对左方的经营头脑有深刻印象,“他对市场特别有感觉”。

她还记得左方对市场化媒体的生动描述——“三个轮子”理论,“前轮是采编,左轮右轮是发行和广告,由采编拉动发行,发行拉动广告,在90年代初的时候,能这样表达报纸经营理念的还不多。”

左方善于给经营团队传递南周的价值观,团队里的每个人很快都成为《南方周末》品牌忠实的传播者,江艺平对《亚洲周刊》回忆,“他们能够很准确地告诉南方周末的客户,南方周末是怎么样的一张报纸,有点像被老左洗脑了一样。而把这种理念传递给客户,客户也会很认同这种价值。”

在报纸刚刚进行市场化改革的年代,经营团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左方总是支付给经理人相当高的提成,南周的一位副主编曾为此颇为不满,“凭什么给经理人这么高的工资?”左方毫不客气地回应,“没问题啊,你也可以来做经营”。这让左方的“两个后轮”运转飞速。

而与此同时,另一支队伍,左方也没有放下,他给江艺平找来了搭档,《南方周末》的顶峰拼图至此完成。

他在新书《钢铁是怎样炼不成的》中专辟一章——“三请钱钢”,详细回忆了如何三顾茅庐的故事。而钱钢则单独回忆了一段书中没有的内容。

彼时钱钢供职于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担任总策划,对于《南方周末》早有关注,钱钢还记得彼时南周雄心勃勃的口号,叫“报业的北伐”,他回忆,“每一期(南周)在北京都可以印刷十万份”。

而在钱钢去中央电视台的前一年,左方就已经来邀请钱钢加盟,并且说了一段让钱钢引为先知的谶言。

“他对我说,南方周末这把刀要磨快了,将来要向谁的头上砍去?向权贵资本主义的头上砍去。这真厉害,他在1994年就有这个思想了,他已经看到了中国今天要变成什么样子,”钱钢回忆。

后来钱钢调入了中央电视台,这让左方的邀请更加困难,“我在中央电视台受到大家的厚爱,又是老大哥,我的小环境很好,其实不愿意离开中央电视台的。”然而,江艺平在每一期报纸出刊以后,都会请尚在央视的钱钢对本期报纸进行评刊,左方也持续地邀请钱钢,最终,他用一次“欺骗”换来了钱钢的加盟。

“有一回,我和我的摄制组正在拍片子,在拍片的路上,接到一个左方的电话,声音显得疲弱和苍老。他和我讲,钱钢啊,我最近腿受伤了,我躺在床上不能下来,我还是想说一句话,南方周末是个好机会,你还是来,跟江艺平一起做这个报纸吧。”

“由于他给我讲的声音的感觉,让我很感动,我当时说,好,我要去,我要去南方周末。后来才知道,他是骗我的。他没有摔伤,他是用了一个方法,骗我去和江艺平合作,”钱钢笑着回忆。

两支队伍的冠军拼图让《南方周末》盛极一时,但这位返聘回来的前主编实际上没有任何实际职务,报社员工从来只叫他“老左”,最多则叫一句“左老师”。有时候,他和广告客户谈生意,编辑部的鄢烈山嫌他太吵,“我们开编务会,就很随便地让他们到另一个小房间去。”

对这些事情,左方从不在意,反而讨厌各类官僚式的称呼与相处,但有件事情,却让他一直耿耿于怀,而后来的事情,在某种程度上也应证了左方的忧虑。

改版的困境

1998年,得到指示“不得再返聘左方”后,左方才彻底地离开了南方周末。到不久以后的2001年,江艺平和钱钢也被有司下令离开南方周末。左方说,2001年后,南周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南方周末在那时开始改版,这让看重策略的左方至今耿耿于怀。从前,按照左方的策略,《南方周末》是《南方日报》的补充,“你开什么大会,我不管,七.一,十.一我不管,因为南方日报已经有了,我是一个补充,我就追求贴近读者,追求我的启蒙的作用”。

“但是年轻人认为南方周末不正规,因为它就是一个个热点专版的组合。他们说作为一个百万大报,它应该是一张有时政、经济、社会、文化,几个板块组成的新闻周报。”

左方的在意不仅仅是对“自己孩子”改变的不满,他对《亚洲周刊》强调了中国政治制度的特殊限制,“我不是反对办新闻周报,我也欣赏他们现在办得不错,他们是一个发展,但是你再办一个新的嘛,你别把南周改掉。因为只要中国的政治体制没有解决,新闻的空间没有解决,南方周末这样的一种办报模式就应该存在。我把南方周末定位成一个热点专栏专刊的综合体,这样使得我们跟政治保持一定的距离,可能对推动中国的进步更有好处。”

“现在要把它直接设置一个政治的专版,老实说,你就很难做到,不讲假话,不讲空话。我主持的南方周末,我敢讲,我是从来没讲过假话,没讲过空话。现在的南方周末,他们不敢讲这个话,这是没办法的,”左方说。

江艺平认同左方的担忧,她告诉《亚洲周刊》,“老左不是否定,而是认为作为一张以启蒙为己任的报纸,它还可以走得更远一点。已经行之有效的一些办报的理念,市场证明对的,为什么不走得更远一些呢?”

“南方周末后来年轻人想的呢,是所谓规范的新闻大报,也是看到很多国外的报纸分叠,财经叠,生活叠,娱乐……等等,他们也想这样。应该说,2000年后,中国的报业受西方的报纸影响特别大。”

“而从前的灵活性在于,如果政治收紧的时候,我可以更偏重于娱乐性一些,你一放开,我就可以把时局更突出。之后设置了各种板块,就有些画地为牢,而在这个里面跳舞是不自由的”,江艺平说。

向西方新闻业学习的改版当然让这份报纸更加专业和大气,然而,左方担忧的事情还是不断发生了,距今天最近的风波,便是2013年初的南周新年献词事件——

南周人已经纷纷出走,在诸多报人对南周悲观失望时,左方有不太一样的看法。

从不为南周悲观

经历过2013年初南周新年献词事件后的种种风波,鄢烈山在谈到南方周末的现状时,颇带悲凉地说,“以后南方周末会怎么样,不重要,南周三十年,代表了人心所向,这么多有新闻理想的人过来,在这个旗帜之下,这是它的力量所在。”

而左方则并不如此,他回忆89年以后的南周作为对比,“我觉得一个时候,报纸有沉有浮,很自然的。我在的时候,也曾经从40多万份跌倒20多万份嘛,后来逼着我搞‘三玩’,把它搞上去。因为中国的这个政治局势有时候紧,有时候松,所以报纸的起起落落也不是什么。”

他的自信来自于那些对他慕名而来的南周新人。这些新入行的记者告诉左方,他们要进入新闻业,就是冲着南方周末来的。“所以,南方周末到现在,不是派来一个领导就可以改变的,你可以控制它,但是它的思想,是没有办法改变的。”

而左方主政时定下的规矩也依然保留。一位新来的领导,命令编辑在南周发布一篇自己朋友的稿件,要求下一期见报。然而该版面的责任编辑在该文上写道“此稿不适宜,退回去”。

怒不可遏的领导找上责编,责编告诉他,“老左定的规矩,‘认报不认钱,认稿不认人’,南方日报来的主编只有杀稿权,没有发稿权,这个规矩没有废除。”

左方更大的自信来自于市场的力量。他告诉《亚洲周刊》,“市场上,我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读者群。他就是认这样的办报理念,他才买南方周末。你要彻底改变,就意味着把你的市场都要丢掉。南方周末不仅每年给南方报业创造大量的利润,而且品牌效应是特别巨大的。包括南方日报集团去招人,都打着南方周末的招牌。”

2013年南周事件以后,《南方周末》大量的骨干记者和编辑辞职离开,左方反而认为是好事,“林楚方(著名的大陆传媒人,现任《壹读》杂志主编,曾任职于南方周末)告诉我,从南方周末出去,现在走市场路线的传媒人,南方周末人占了半壁江山,我听了感到很高兴。只要他接受南方周末这种理念,他到了外边去,那就是推动社会改革啊。”

“中国的现代化道路还很漫长,南方周末没有理由放弃自己的使命。”而现在,左方依然寄希望于更新鲜的血液不断地流进南方周末,新的一批受《南方周末》影响的年轻人,会在此处守时待势,厚积薄发。

南方梦想

在长洲岛的落日余晖中,朱学勤给左方讲了一个台湾人眼中共产主义的故事,“台湾人害怕,说‘共产主义者’六亲不认,老左你在50年代有没有感到这种?”

左方点头沉吟,讲述了自己与母亲的故事,“我十五六岁,就要参军去抗美援朝,我妈妈30多岁守寡,养大了我,她不同意我去,我现在觉得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那时我跟她大吵大闹,跟我母亲断绝关系。”

“假如我真的到了朝鲜,十有八九我就牺牲了,我妈妈这么艰苦养大的小孩,我母亲后半生得有多苦。所以我母亲逝世的时候,在追悼会把我母亲的遗体推出去的时候,我突然间控制不住我自己,一下子跪下来大哭,把车挡住。这是我一生中唯一一次下跪……”

这是左方讲过多次的故事,他继而肃然批评,“死了那么多人,得到了什么呢,看看现在的朝鲜是什么样子啊。”彻底地反思斯大林主义,这是他决定在《钢铁是怎样炼不成的》最后一章写下自己对当今时局思考的最大原因。

在该书最后一章中,左方详细阐述了自己对中国未来的思考,“目前正处于关键时刻……改革经历十年若成功,将成就新一代伟人,若失败,改革开放将会全面倒退,出现一个由警察和特务统治的黑暗国家,导致新一轮革命,结局如何,让历史作出回答。”

这份冷静并不能让他看清目前纷繁复杂的政治局势,他对《亚洲周刊》说,“真正中国的这个路,走不走得通,现在搞的到底是什么名堂,我看得等到2017年。在19大以前,我们可以看到答案。现在,我也是越搞越糊涂了,但是,不妨冷静的去观察。”

这种左方自称的“忧国忧民”不仅是报人时期他的生活状态,也是如今的日常惯例——今年80岁的左方仍然保持着当年主政《南方周末》的生活习惯。他每天阅读南方报业集团出版的几份报刊,读得最多的当然是《南方周末》。不同于老人惯常的早睡早起,他仍然像年轻记者们一样习惯晚睡,这是他多年难改的职业习惯,更是因为,他还要等到深夜,收看凤凰台和中央电视台的时政与国际频道。

即便如此,左方还是自嘲对现在的资讯了解太少,他没有手机、微博、微信,对互联网上迅速更迭的大量议题仅有耳闻。儿女禁止他接近互联网的最大原因,是以左方对中国的关注,家人害怕他“上去了就下不来”,因为这份关切来自于他的半生追寻。

“以前我追求的是个乌托邦的理想主义,实际上,保尔.柯察金是斯大林乌托邦所塑造的一个典型人物,我现在要否定的是这个乌托邦的理想主义。但是现在,追求中国的新闻自由,就是我的中国梦了,”左方说。

“在中国,新闻自由的理想,也会是一个乌托邦吗?”记者问。

“如果说是一个现代民主的、自由的社会,很正常。这是一个世界潮流,绝不会是乌托邦的。”说这话时,左方像年轻时一样言辞坚定,满怀信心。这或许因为,他确实失落于共产主义的乌托邦,但毕竟,他炼成了南方。

布一定|上海媒体大佬的罗曼蒂克消亡史

$
0
0
CDT 档案卡
标题:上海媒体大佬的罗曼蒂克消亡史
作者:布老斯
发表日期:2023.11.8
来源:布一定
主题归类:新闻自由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纸媒时代的辉煌印记,或许是属于广州的。‍‍‍‍

南方报业、广州日报与羊城晚报,三大报业集团在当年盛极一时,之间的PK数不胜数。虽说南方系曾经一骑绝尘,但追赶者无数。

更别说,广州还有两份同样有着时代印记的杂志,《新周刊》与《南风窗》。

而要说新媒体时代的辉煌,上海一定是浓墨重彩的。‍

所谓的媒体融合,最早就是澎湃新闻闯出来的,甚至相当长的时期,只有澎湃新闻闯出来了。即便到现在,很多融媒,先是上端,后是新闻抖音化,融得不像样子。‍‍‍‍‍‍‍‍‍‍‍‍‍‍

澎湃新闻最初的灵魂人物邱兵,是吴晓波笔下最得最俊俏,却也最邋遢的总编同学。澎湃新闻的前身,是东方早报,最初的人马平均年龄26岁。

吴晓波说,邱兵却生着一张少年娃娃脸。有一次,一家省级党报集团几十号人浩浩荡荡来“取经”,邱兵穿着漏洞的牛仔裤、斜挎着一只包就蹦蹦跳跳地出来了,人家笑着说,“您办的是《东方少年报》吧?”

澎湃新闻的可取之处,在我看来,一是精益创业,二是产品思维。

筹备期采用的是精益创业思维,虽然我不确定澎湃中高层是不是有这样的先期预设和总结。精益创业的核心思想是,先在市场中投入一个极简的原型产品,然后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有价值的用户反馈,对产品进行快速迭代优化,以期适应市场。

澎湃的极简原型产品就是一个一个的微信公众号,冬枣的原始采编被分到各个领域,成立了“饭局阅读“、”一号专案“、”绿政公署“、”10%公司“等等小分队,试水这些垂直领域的内容到底有多少人感兴趣。

等到内容和人马匹配渐趋成熟的同时,澎湃 (thepaper)这个名字也在众多选项中脱颖而出,压阵的报道也备好了,邱兵以文字和互联网产品献给恋恋不舍1980年代的情绪也酝酿许久了,第一个大型纸媒转型新闻客户端问世。

一晃澎湃已经9岁了。澎湃可能是严肃新闻圈最有产品思维的(南方系新京财新内容都好,但就上一轮媒体转型和产品思维来说,可能还是上报集团略胜一筹)。

从最开始搞精益创业,各板块公号内容迭代再出炉App,到现在逐步开放自媒体和机构媒体入驻,做澎湃号以及澎友圈社区,孵化Sixth Toned 等等……

现在成型的融媒思路,大多都是沿着澎湃模式在进行。

不过,澎湃早就和邱兵无关了。现在他大多数时间应该都在波士顿和重庆。不光澎湃与他无关了,后来他一手创立的梨视频,如今的管理和经营也和他无关了。梨视频的掌舵者,现在是最大资方华人文化直接派驻了职业经理人。‍‍‍‍‍‍‍‍‍‍‍‍‍‍‍‍‍‍‍‍‍‍

邱兵最新的产品是公号“天使忘故乡”。就这批媒体大佬,年轻的时候,如果从事的不是非虚构报道,而是文学的话,现在都是作家路线,而不是媒体巨鳄。

现年55岁的邱兵与中国传媒业的故事,就成为了历史。他给自己更多的身份是,重庆巴南人,李植芳老师的儿子。‍‍‍‍‍‍‍‍‍‍‍‍‍‍‍‍‍‍‍‍‍‍‍‍‍‍‍‍‍‍

和澎湃新闻一样,同在上海,同在2014年问世的,还有好奇心日报。‍‍‍‍

这是由第一财经周刊创始人之一的伊险峰创办的,其口号为“好奇驱动你的世界”。‍‍‍

与传统媒体的时事、财经、社会等内容划分不同,与当时风行的个性推荐化新闻产品也不同,好奇心日报采用杂志化的反个性推荐模式,其报导定位于“商业洞察”、“生活方式”、“年轻中产”,并将严肃内容以通俗方式呈现。‍‍‍‍

好奇心日报一度成为文艺青年和商业爱好者都热爱的媒体。伊险峰之于中国传媒业,重要性不亚于邱兵。一方面,他曾经是一财周刊和好奇心日报的灵魂人物,另外一方面,正是因为他的坚持,才有了李海鹏的杂文合集《佛祖在一号线》。

李海鹏是中国特稿的灵魂人物,不是尹险峰,我们怕是看不到鹏总精彩的杂文。‍

2007年年底,伊险峰筹备《第一财经周刊》的时候,邀请李海鹏加盟。《佛祖在一号线》的序里,尹说:“有那么几天他似乎动了一点心思,我还跑到他家里一趟去游说,当然最后依惯例,他还是拒绝了我的邀请,作为折中方案,他答应给我开一个专栏,两年多下来,大概有五十余篇,这本书中的大部分文章可能来自于这个专栏。”

好奇心日报的衰亡,只能省略若干字。

2021年,已经卸去了媒体职业的伊险峰写了一本《张医生和王医生》,这一次,是李海鹏给他写了序:

“这本书的特别价值,在于以这两位医生的半生经历为线索,呈现了沈阳过去四十年令人叹息和沉默的民间社会史;更在于作者以知识人的认真态度和故事人的写作能力,描摹了上述问题(‘我们都这么庸俗了,怎么还是不快乐?’)的核心答案。书中以工业城市、单位社会、稀缺经济、工人阶级文化、男性气概、重大历史事件和时代变迁为经纬,编织出一只捕兽笼,试图捕捉人们口耳相传的神秘的‘社会’,令人一睹其真容。又以社会学式的耐心,具体而微地再现了‘社会’塑造、摧折和屈服人们的步骤。”

伊险峰和邱兵都是70后,华尔街见闻的创始人吴晓鹏是80后。彼时,上海的新媒体,时事有澎湃,商业与生活有好奇心日报,财经有华尔街见闻。‍‍‍‍‍‍‍‍‍‍‍‍‍‍‍‍

吴晓鹏曾是《21世纪经济报道》驻纽约记者,负责报道美国经济与金融市场。为了让国内投资者第一时间知晓华尔街的最新动向,2010年底开始,吴晓鹏在自己的个人博客上实时发布华尔街的数据信息。2012年底,吴晓鹏正式辞去在《21世纪经济报道》的工作,回国创业。

和好奇心日报、梨视频一样,华尔街见闻也拿到了华人文化的投资。相比之下,华尔街见闻拿到的应该是更高净值的用户群体,其对标和理想,应该是做中国的彭博或金融时报。‍‍‍‍‍‍‍‍‍‍‍‍‍‍‍‍‍

华尔街见闻曾在二级市场报道上风头无两,但后来经历了漫长的下架整改。恢复服务后的次年。与华尔街见闻高度关联的选股宝官方网站和App疑似出现服务器断连,同时官方App在各大手机应用商店下架。

2021年12月,华尔街见闻创始人吴晓鹏及高管樊殿华,被上海市以犯非法经营罪,分别判处两年九个月和五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现在,华尔街见闻还在正常运营,但吴晓鹏已不在江湖。

伴随着短视频、直播等媒介成为时间黑洞,媒体也在不断洗牌,一些70与80后媒体大佬已然远去。

当然,也有人还在一线,也顺利且安全踩中了多个节点。比如同样从2014年开始创业的徐安安,创办蓝鲸财经、蓝鲸记者工作平台、财联社等系列产品。

其中最重要的是财联社,先是拿到了人民日报旗下《证券时报》的投资,后又成功并入界面。由此,财联社变为由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持有A级新闻牌照的主流财经新闻媒体和财经通讯社。‍‍‍‍‍‍‍‍‍‍‍‍

此前,界面·财联社启动过A股上市辅导,当时的公开信息显示,徐安安持有界面财联社8.25%的股权,他也是持股5%以上股东中唯一的自然人。但徐安安本人非常低调。

今天是记者节,犹记得吴晓波那篇文章里写:就当我们把前辈一一干掉之后,却突然霜降牧场,地裂河竭,所在行业处百年来未见之险境,我的那些总编同学们忽然发现自己成了“旧世界里的人”。‍‍‍‍

2014年,邱兵说:“我心澎湃如昨”。吴晓波说:“空掌仍能握铁”。

旧闻评论|阿里献血风波:政府措辞不等于事件真相

$
0
0
这一次,社会大众对献血风波中真相的塑造,起点与终点就是特权想象。因为人们凭人情世故就能知晓,将上海援藏医生从日喀则调到上千公里之外的阿里医院,很难说是普惠的紧急医疗响应。风波中的特权想象绝非精神性的,而是生存经验使然。‍‍‍‍

旧闻评论|上观献血疑云,追问依旧澎湃

$
0
0
总体来说,阿里献血风波及其引发的舆论,不能用“辟谣”的思路来应对。初步评估联合报道的效果,在核心信息及权威信源面前,它是传声筒,而非有力的核查者。这也导致它的制成品明显软弱,很难完成任务。肉眼可见的麻烦是,使用一种不规范的媒体手段来包装无力的澄清,这种思路和做法反而阻止了澄清。不知道诸位是否同意这一点?‍‍‍

衣者褚|新年献词的尴尬:自己无力却想让别人有力

$
0
0
CDT 档案卡
标题:新年献词的尴尬:自己无力却想让别人有力
作者:衣者褚
发表日期:2023.12.30
来源:微信公众号“衣者褚”
主题归类:南周事件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2023年的最后一天,与几个朋友聊到了凌晨四点。晚归的路上,看到一轮明月,突然忍不住问自己:这一年,你做了什么?

前日转发《魏剑美:从丑恶者身上发现自己的丑恶》一文,其中有一句话特别打动我。他说:我从不认为自己在道德或者别的方面具有某种优越感,我更习惯从丑恶者身上发现自己的丑恶,从卑贱者身上醒悟自己的卑贱。

这句话,让我想到了年末的各种献词,不管是机构的还是个体的都呈现出一个状态:自己无力,却想让别人有力。

各种鸡汤,企图让别人泪流满面或者有力,但却说不出半点自己足以让人泪流满面或者有力的具体内容。

共情,必然是自己做了什么事情,然后引起某种情感的共鸣,但是,举目四顾,找不到献词者做了什么可以让众人共情的事情。

现实是,自己无力者试图用虚幻的文字让人有力。

献词过去打动人心,是因为献词者在舆论场直面过无知与反智,与失去监督的权力有过正面的交锋……因此,战斗过的人说什么都容易打动人鼓舞人。这些过往,我们不能忘却,亦不能亵渎,但也不能永远躺在过去的回忆中指点眼前的现实。

如今的献词,不仅打动不了人还引起众嘲,不是辞藻不再华丽,而是献词者已经失去了行动力,所言说的一切都虚弱苍白无力,而民众尚还清醒。

今时今日,我们若要公开对人群呐喊,先要问一问自己,当前眼下,自己做了什么,可以大言不惭地去对众生献词。无力者,不可能让别人有力。懦弱者,不可能让人勇敢。悲观者,不可能让人乐观。

经历了诸多的兴衰更替,见惯了说一套做一套,谁都不再相信权力真的会自我监督,谁也不会再盲从口若悬河的善言者。残酷的现实时刻都在教育我们,一切口头的承诺都可能随时作废不算数,一切要看他们怎么做,一切也都要看我们自己怎么做。

寒冬,鸡汤或许可以给人些许暖意,而这样的暖意只能使人满足于现状,不能给人奋力前行的斗志,如今只有让人生出痛感才能激发出继续前行的动力。

对于围观者来说,不要嘲笑别人没做什么,多问一问自己做了什么,每个人都可能被尘埃砸中,尘埃随即变成大山,让我们的人生陷入无尽的苦海。

我们,谁也无法置身事外。

所以,魏剑美说的“从丑恶者身上发现自己的丑恶,从卑贱者身上醒悟自己的卑贱”,在当下尤具现实意义。我们先要让自己睁开眼并清醒,然后去叫喊让其他人清醒,而不是自己装睡却以为可以让别人清醒。

人类世界,从来不缺聪明人,从来都缺知行合一的行动者。只要我们都还把自己当局外人,只要我们对悬在头顶随时可能变成巨石的尘埃还心存侥幸,我们的生活就随时有被砸烂的危险。

从今天起,不说自己不信的话,从今天起,每个人都扎扎实实往前走,将来才有真实而非虚幻的希望。

2023年12月31日

延申阅读:改变中国 | 笼中自由——对《南方周末》前新闻主管长平的访谈(全)

城市的地得|成都商报和成都的30年

$
0
0
CDT 档案卡
标题:成都商报和成都的30年
作者:张3丰
发表日期:2023.12.30
来源:城市的地得
主题归类:成都商报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创始总编辑何华章在2023年夏天重获自由,他在2024年元旦节看到成都商报30年报庆,会有何感想?

1

他很大概率会沉默,因为报庆叙事不会提到他。但是,回顾他的30年依然是有意义的。‍‍‍‍‍‍‍‍‍‍‍‍‍‍‍‍‍‍‍‍

他早年在北师大历史系毕业后,到四川人民出版社做编辑。这是一个历史系毕业生的典型去处。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重启“改革”。那时是真改革,一切都可以尝试。历史系毕业的何华章看到了机会,他和陈舒平从出版社辞职,一起借钱创业,找一个刊号合作,这就是后来的成都商报。

延申阅读:改变中国 | 笼中自由——对《南方周末》前新闻主管长平的访谈(全)

我2005年北师大毕业到成都商报工作的时候,何华章已经是“市领导”。那年7月初,启功先生去世,在治丧小组名单中看到了何华章的名字——其他大部分都是教授、学者。

我从来没有见过何华章,也不懂报纸创业时期那些人对他的感情。我到报社的时候,陈舒平是总编辑。

在陈舒平身上,还能看到一个“读书人”的影子。在报社的会议上,他多次讲过要克服“书生”的“弱点”,成为“职业报人”。但是,报社的好时光,可能恰恰是他们还像书生的时候。

何华章的30年,是一个书生和时代关系的最好、最深刻的注脚:从体制内辞职,下海创业;抓出时代给的机会,办出一份商业上成功的报纸;重回体制内,做到市委宣传部长;入狱多年重获自由——这是“英雄”“野心家”的道路,但是又何尝不是一个读书人的道路呢。

他创业家使命的终结,应该是2001年(可能不准确),也就是成都商报从民办报纸加入到成都报业集团的时候。在商业和影响力上,这是报纸快速发展的开始,后面还有10年好时光,但是从探索的角度,这其实是一个句号。后面的事情终归身不由己。

2

毫无疑问,成都商报曾经是非常成功的报纸。2005年夏天,我骑着自行车到成都大街小巷报摊调查销量,成都商报的销量都比华西都市报高得多。

我也曾连续几天,每天拿30份报纸在东风大桥那里售卖。那时我知道,有很多人也在买环球时报——都市报只是一条道路,还有“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的,人们停下电瓶车,看上去不太有钱,而环球时报能给他们安慰。

多的时候,成都商报会有140个版以上,接受问询的读者会抱怨:大部分都是广告,你们能不能少点广告?他们不知道,等广告少下来的时候,报纸也就差不多没了。

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都市报中,成都商报可能是最讲商业和利润的。这可能和创业者“要克服书生意气”有关。成都商报不重视“读书”或者“阅读”这样的版面,更不会刊发文学性的东西,鄙视副刊,因为这些不能挣钱,是典型的“书生”趣味。

在房地产和汽车的黄金时代,这种思维大获成功。成都商报的营收要比东方早报和新京报大得多,领导层虽然表面上恭维,但是打心里看不起这两家报纸:你们的广告收入是多少?

这种路径依赖,实际上让成都商报错失了真正拥有“全国影响力”的机会。东方早报的上海书评用很多个版刊发专访余英时的文章,后来有了澎湃新闻的“思想市场”,这就是全国性的视野。在APP时代,上海的媒体毫无疑问超过了成都和广州。

有一些重要的问题,不管“大部分读者”看不看得懂,都值得讨论。媒体正是通过讨论和思考这些真正重要的问题,才能介入时代。而那些重要的问题,是成都商报没有思考过的。

成都商报早期是精英和启蒙主义的,但是在商业上失败;后来醒悟到应该“贴近市民”,发行量迅速攀升。这是成功密码,也是一个陷阱。“贴近市民”最终变成“讨好市民”和“低于市民”,当市民有了智能手机之后,就没有理由再看报纸,因为实在没有什么非看不可的内容。

3

在都市报时代,成都商报和华西都市报都称得上是成功的,这让世纪初的成都报业仅次于广州,比北京和上海都要强盛。

但是这种成功,其实也在很大程度上是成都这个城市的“特别”所给予的。成都有非常多的茶馆,人们在茶馆里谈天说地,传播信息。

几乎所有茶馆里都有成都商报,这是邮局订阅和零售之外的另一大路径,也是最神秘的一条路径,因为在茶馆里,一份报纸可能被很多人免费阅读,报纸实际上拥有的读者要比“发行量”大得多。

在智能手机出现之前,成都商报实际上和市民组成了一个有机的“共同体”,很少有报纸和市民的关系到如此深的地步。在这个基础上,成都商报深度参与了城市的生长,也从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中分到巨额的广告。

但是,这一块属于市民的内容,最终被边缘化。何华章的个人路径,也影响到报纸和城市的关系。这让成都商报发展出一种独特的“宣传体”:总结成都的“发展成就”,阐述各项政策的意义。

这种文体,在他“落马”后依然主导着报纸的版面,对普通读者造成一种阅读障碍。成都商报从最好看的报纸,变成最难看的。

还有一种迷失:报纸上有关“市民生活”的内容,本身越来越让人厌倦,随着人们娱乐方式的增多,那些街头八卦也越来越失去吸引力。市民真正关心的问题,在报纸上很难看到。尤其是在社交媒体出现后,人们会能自手机上看到一切,再也不会有人打电话到报社热线询问“我的乌龟生病了应该怎么办”了。

成都商报最好的时候,接近在这个城市倡导出一种新的公共性:通过叙事,向市民传递一种“现代想象”,普及权利意识:一个现代市民,应该是怎样的?这也是过去30年中国最重要的故事,大部分人成为市民,人们需要一套新的公共话语,来理解世界和自身的命运。

现在,几乎所有都市报都陷入困境。不管在哪个城市发生“重大公共新闻”,都市报和它们所转型的新媒体,几乎都是失声的。从根本上来说,报纸最终和城市失去了“生命联系”。

不管是成都商报的“三十而立”还是南方周末的“四十不惑”,报庆叙事都变成一种“自我表扬”,其公共价值都愈发稀薄。或许这就是一种宿命。

【CDT报告汇】中国在囚记者人数高达121人,连续5年成为世界最大记者监狱(外二篇)

$
0
0

编者按:《CDT报告汇》栏目收录和中国言论自由及其他人权问题相关的报告资讯。这些报告的来源多种多样,包括机构调查、学术研究、媒体报道和网民汇集等等。也欢迎读者向我们推荐值得关注的报告。

CDT 档案卡
标题:【CDT报告汇】中国在囚记者人数高达121人,连续5年成为世界最大记者监狱(外二篇)
作者:中国数字时代
发表日期:2023.1.5
主题归类:CDT报告汇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中国数字时代本周推荐媒体:

寻访“星火”· 连载:中国独立记者江雪于2019年在杂志《今天》春季号上发表的连载文章。作者通过走访当事人,讲述了在中国“大饥荒”期间,一群大学生为了反对当局而创立了一本富有批判性精神的“星火”杂志的故事,并且记叙了其创办者们之间感人至深的人生故事。

一、无国界记者:2023全球共有779名记者入狱,中国排名世界第一

国际非政府组织无国界记者组织 (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 RSF) 发布了一份报告,统计2023年全球共有779名记者入狱,刑期从1周到20年不等,其中547人将在狱中“度过新年”。而中国再次成为关押记者最多的国家,高达121人。

img文章截图

无国界记者组织自从2000年开始连续发布相关数据。他们表示,“只有当无国界记者组织确认记者的死亡或监禁与其新闻活动有关时,才将其列入名单”,并且名单上的人都会被进行核实。

中国数字时代编辑查阅历年数据,并且结合另一家非政府组织保护记者委员会 (Committee to Protect Journalists) 的统计数据, 发现,中国至少从2019年开始就成为全球关押记者最多的国家。

然而,如果仅仅根据无国界记者一家机构的数据,从2016年开始,中国就超过了叙利亚,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记者监狱并且一直持续到现在。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除了和中国当局逐年升级的新闻管控有关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维吾尔记者的大肆逮捕。根据无国界记者在2021年发布的报告《中国新闻业大跃退》,中国当局从2016年开始以“反恐”之名打压维吾尔人,报告发布的2021年,有“71名维吾尔记者身陷囹圄,占中国在押记者一半以上。”

img《中国新闻业大跃退》报告封面

此外,无国界记者还表示,在2023年除了这121名记者外,还有14名记者被关押了超过48小时,不过在年底之前已经被释放。

排在中国之后的国家分别是缅甸(69人)、白俄罗斯(39人)、伊朗(21人)和土耳其(5人)。

无国界记者秘书长克里斯托夫·德卢瓦尔 (Christophe Deloire) 表示,"顾名思义,每个被监禁的记者都是被阻止工作的记者。但是这也意味着一名记者在未来会受到恐吓 。数百名甚至数千名同事也会感到头顶上的威胁。因此,数百万人的新闻和信息权可能受到侵犯。在这些数据的背后是人间悲剧和政治报复。我向这些记者的勇气致敬,无论他们的性别,他们敢于冒着专制政府强加的危险,挺身而出。我感谢无国界记者组织的团队,特别是我们在 130 多个国家的记者,尽一切可能使他们获释。”

二、中国对欧盟的影响力网络遍布政商学各界

2023年年底,一则新闻报道在比利时和欧洲引起了轩然大波。法国《世界报》等国际媒体通过调查揭露了比利时极右翼议员为中国利益充当线人的丑闻。而这名议员的兄弟史蒂文·克莱曼(Steven)则是联邦议员,更是长期担任议会的军事采购委员会主席。

由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也是欧盟总部所在地,因此一直被认为是欧盟的“实际首都”,所以这则丑闻也引发了民众对中国渗透欧盟的关注。非政府组织AcaMedia的中国研究项目SINOPSIS 在1月2号发布了一份报告,系统介绍和分析了中国在布鲁塞尔的影响力网络,称“中共机构如何利用低调的代理人来培养布鲁塞尔的利益相关者”。

img报告网站截图

该机构从比利时——中国经贸委员会入手来探究中国在布鲁塞尔的影响力网络。报告表示,“中国共产党针对欧盟以及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决策层的影响活动,利用了外交和间谍活动之间的灰色地带,避开了媒体和执法部门的审查。 ”

该机构发现,该商会在利用商业活动推广政治议程。这其中涉及了两个重要的节点,"一带一路 "委员会和布鲁塞尔欧洲研究院 (BACES),中国当局利用商会,再通过这两个节点,努力影响欧洲议会的议员以及欧洲学术界。

比如,比中协会主席比利时人范汉思 (Hans VAN DUYSEN) 虽然看上去是从事文化交流的工作,但是却在南海议题上为中国发声,声称美国在南海的存在是一种“搅局”行为。

报告指出,该商会的上级是中国当局控制的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CCPIT)。而该机构则和其他的统战机构、中国官方媒体、孔子学院、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 (CPAFFC) 以及中国国家安全部相互配合,形成了一个广泛的网络。全球化和正常的国际交往会产生许多在本地的侨民组织、商会和协会等等,这些都是本地自发生长出来的组织,存在非常合理,但是报告强调中国的这些组织完全不一样,他们是植根于外部、受中共当局控制的组织。

报告也提到,不是所有机构都有影响力,比如,布鲁塞尔的中国文化中心 (BCA) 实际上是中国当局的宣传机构,但是由于在本地人中的受众较少,导致影响力有限。

然而,该报告指出这些机构的影响力大小取决于当地的合作伙伴,这些合作伙伴依靠自身的专业地位会影响对华的关系,比如向政府提供对华的政策建议、影响商界的投资和对中国的评价等等。以学术界为例,他们的专业知识是欧盟国家制定对华政策合法性的来源。作为民主国家,当欧盟各国政府制定政策的时候,需要有学术届和专家的支持作为依据,而这些机构就成了中国统战组织的目标。

比如,该统战网络与知名国际关系学府欧洲学院 (College of Europe) 以及比利时主要的外交政策智库埃格蒙特研究所(the Egmont Institute) 等机构都有合作。然而,该网络再通过他们影响欧盟的政策制定。

最后,报告表示通过这一网络,“中共的影响力机构利用布鲁塞尔商界、学术界、政界和公务部门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正在塑造欧洲的政策选择,使其与中共的目标保持一致。”

三、明镜周刊:俄罗斯的间谍活动最多是一场风暴,中国才是气候变化

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之后,俄罗斯在欧洲的间谍活动随即引发了欧洲民众的关注和讨论,更成为媒体的焦点。然而,明镜周刊发布一篇专题文章称中国的间谍活动才更具有威胁性,和中国相比,俄罗斯的活动简直“小巫见大巫”。

这篇专题文章由10名资深记者、编辑和专家撰写,他们称“来自中国的间谍活动,在数量和复杂程度上都在继续增长。来自中国的网络间谍活动已经不再局限于商业公司,现在正试图对德国的政治施加影响,同时还在密切关注持不同政见者和少数族裔。”文章引用了德国最重要的内部安全保卫机构联邦宪法保卫局 (the Federal Office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Constitution) 局长的话,“俄罗斯是一场风暴,中国才是气候变化”。

img文章封面截图

文章列举了控制侨民、秘密入侵关键网络系统、间谍活动、假新闻、加大跨国镇压力度和骚扰批评者等多个方式来进行对德国和欧盟的影响。

首先,报告表示,由于数字技术的进步,中国可以令本国的监控手段走出国门,控制在海外的侨民。文章引用数据指出,中国对他国数字入侵比第二名俄罗斯多出了50%。并且,“中国的网络攻击不再局限于公司,而是越来越多地针对政界人士。据称,中国大使馆和领事馆的外交官和特工正在建立广泛的联系网络,试图获得现任和前任德国政客的服务。”

报告称,“来自中国的网络间谍悄悄侵入他们所瞄准的系统,并停留数年,缓慢而不引人注目地窃取敏感信息。”比如,“美国电网中已经发现了休眠的中国恶意软件代码”。甚至,“许多在德国蓝筹股指数 DAX 上市的公司都成为中国网络攻击的目标,例如巴斯夫和戴姆勒·奔驰”。

其次,中国还建立了一只庞大的间谍组织。文章引用英国议会情报与安全委员会的说法,表示中国的间谍机构“拥有数十万名全职特工”,“几乎肯定是世界上最大的”。报告还提到中国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 (CSC) 资助的留学生,都被要求以“以书面形式声明效忠中国和共产党,并且定期与大使馆保持联系,以及遵守收到的任何指示。”

报告指出,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中国窃取了许多关键的技术和信息,比如“美国有关航天飞机计划的信息、孟山都公司的种子数据、白宫的电子邮件、有关超音速反舰导弹614GB的信息、苹果公司有关自动驾驶汽车的秘密公司数据、数百万美国公务员的敏感数据”等等。

最后,报告还提及中国加大了跨国镇压的力度。报告以中国公民记者、人权活动家苏雨桐的经历为例,“她的手机收到了死亡威胁,并且收到了以其名义预订酒店的确认信,但她从未进行过这样的预订”。明镜周刊采访她表示,就在最近,还有人在社交媒体上对她死亡威胁并杀恐吓要杀死她全家。

img苏雨桐手举刘小波画像,图片来自自由亚洲

甚至,这样的活动还转向了德国政治人物。德国政治家布兰德 (Brand) 曾在2020年9月德国公共电视台ZDF的节目上,对共产党的侵略发出警告。然而,就在几天后,他的手机突然开始出现异常。

因此,该文章希望通过揭露相关的内容,让德国政界和民众对中国的间谍行为更加重视。

Lola|新闻系毕业

$
0
0

CDT编辑注:本文作者Lola,来自边疆地区的年轻人 https://m.cmx.im/@lola点击这里阅读Lola在去中心化写作平台Matters上的作品。点击这里阅读CDT搜录的部分文章

从新闻学院毕业以来,头一次感觉“这是个记者”的印象,竟然是在 Netflix 剧集《怪奇物语》里十七八岁的高中生南茜身上,执著,敏锐,还拥有无可抗衡的勇气。就是你在新闻学院读过的那些短短百年中外新闻史里留名的所谓“记者”。

img
绿李

CDT 档案卡
标题:新闻系毕业
作者:Lola
发表日期:2024.1.15
来源:Matters
主题归类:新闻自由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不可思议,2024 年若行驶到一半的时间,我就从新闻学院毕业四周年了。毕业是寻常的,但如果聚焦到自己的专业,就似乎另有一番苦楚。更何况我们这个专业,不但不复存在,还几乎成为众矢之的。

新年之际,在微博看到一篇帖子,教大家如何"有效举报",并痛斥了出版行业的"下作"。但又不是我们所想的那种"下作"。帖主高举的旗帜是:该作者"严重矮化中华文明和贬低毛主席"。于是这篇帖子下面,除了举报出版社,还有各个新闻学院的教授,举报素材有的来自出版书籍,有的是朋友圈发表的个人言论,以及课堂发言。

我一想到新闻学院的课堂上都坐满了这样的人,不禁后背发凉。

我不是说这个专业有多么高大、冰清玉洁,理应坚守些什么。但所有人都应该有一个共识,新闻学院之所以建立,不就是像威尔伯·施拉姆所说的那样:"新闻学院所要造就的学生,将是整个大学中最适合于理解和谈论他们所处的那个世界的学生。"

不过话又说回来,也许正因为如此,"举报"也最先从新闻学院开始。毕竟这也是一种对所处世界的理解。

我们会哀叹那些鲜少表露出来的良知,与庞大如潮的不悯,仿佛中间界线分明。但其实也就是是否愿意靠近一个人、并理解他。我不认为我们今天这一代就是天生愚蠢,就是天生的"粉红小将",而是任何一代人置身目前二十年义务教育下,头脑都会被摧毁殆尽。要看你如何重建,是否有机会重建。显然这二十年如果延长至终身,无孔不入,那么每个人都会被彻底浇透。

新闻学院又怎么样呢,它有最敏锐的理想,那理想也会被敏锐地摧毁,调转过头来,成为它原先最痛恨的那种武器。

我已经不愿再说一句好话,不愿再高谈那些理想,以及它们是如何堕落。但我还是想讲一讲,和它有关的那些人的命运,每一个我曾经熟知的、从新闻学院毕业以后的普通人,他们今天在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这并不是一个会令人震惊的话题,它其中大部分或许与你的猜想吻合,只是缺少部分真实细节,还有像我这样一个幽灵般的证人。今天,我把它们都说出来。但请见谅,这些真实的人只能变成同学 ABCD,他们不想被刻下,也一定惧怕笔尖的锋利。

我会先从自己开始。2020 年 6 月,我从新闻学院毕业,去了一家 20 人左右的小公司做媒体运营和活动策划。在那之前,我是在一家演出公司实习,计划毕业后正式入职做文案策划。但 2019 年末被新冠大流行打断,原先靠给房地产做活动挣钱的业务全部被剪断,一切演出活动暂停的情况下,公司为自保,将所有实习生解雇了。唯一和新闻有关的工作,是在临近毕业时,找到了一家 NGO 组织,给他们写新闻简报。但还没等我毕业动身,这家 NGO 组织就"因不可抗因素"宣布关停。

到 2021 年,我所在的小公司也摇摇欲坠,原先的广告主多属于教培机构,而当时正是政策严打之际,对面客户所剩寥寥无几,这个业务也做不下去了。我和大部分同事离职,其实已经算是失业了。2023 年末,我因为一些资料需要找老板盖章,才从老板那里听说,在我走后不久,公司就已经注销了。

后来我做过文旅相关的媒体运营,甲方正式变成了政府。和前同事聊天,她和我一起离开上家公司,她说自己也在做文旅,给政府做宣传。好像殊途同归,好像也只有这一条路。

同一时期,我的大学室友们,其中一个毕业时就考上了某个学校的教师编,在当小学老师。一个在国企做宣传口,每天加班到凌晨,两三点还在回领导消息,几乎没有周末。最后一次和她吃饭,她没吃几口,就拿起手机开始处理工作。她跟我说,她们最近在执行"大干 120 天"的企业计划,她已经好久没休息了。另一个室友回老家考编制,毕业前她跟我们说想去老家的公安局做媒体宣传,除了清闲,她觉得公安局的新闻很有趣。但后来也杳无音讯。

其他同学,能看到还在发朋友圈的,几乎都是在老家做政府宣传。上一代新闻人,可能是进当地电视台做新闻记者、新闻主播,现在有一个新的部门叫"融媒体中心",通过考编进去,工作就是运营政府的全媒体平台。和我做文旅差不多,但我的工资会被事先拖欠,至今下落不明。

也有毕业后就做房地产的,因为当年还是热门好找的工作。那位同学的父母给他在当地买了房,他还没毕业就背上了房贷,于是索性加入了这一行。当时房地产行业发展还是比较可观,初期薪资比其他行业的同学要好得多。但垮塌也最迅速。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因为房地产行业衰败,导致公司失去重要业务而停摆的。

当时真正去做记者的,寥寥无几。几乎一半的人继续升学,或者混第二学位。他们放弃新闻学、传播学,转向读电影学、人类学、社会学、法学……反正总有一个可以逃出去,又好像根本逃不出去。

我的好朋友就考去了法律系,她是为了以后从事法律方面的新闻报道。但还没毕业就认清了,自己走入了全中国最痛苦、最无解的两个漩涡之中。她后来去了律所上班,迄今为止干了半年,到了年终全员奖金缩水,还宣布 2024 年开始降薪。而上学时认识的法律系校友,在律所打工,连自己作为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都无法保障,我已不敢问他怎么保护自己所负责案子的当事人。

也有同学去了杂志社工作,但我观察下来,还是在做网络媒体。她找我约稿,而我毫无资历,只能做最苦的采访记者,采遍万水千山,最后稿子还不一定要。价值导向也早已规划好,必须按方抓药。其结果就是我只能放弃了。

做编剧的,做导演的,我们在社交媒体上重逢,好像面临的又是同一个问题。通过跳水其他专业寻找到的逃生通道,怎么最后还是回到了这个起点。我们头顶有共同的一片阴影。

原本要去缅甸做记者的也没去成,继续做新闻,辗转甲方还是那一个。且因为没有正统编制,被轻易裁切,只能被动提出离职,狼狈逃回故乡。拍广告的,第一年挣了点钱,第二年被随便以什么理由开除。

那些最稳定的,是考上了各种事业编、公务员的,反正哪里都能做媒体。那些默不作声的,是在准备考公考编,反正三十二岁以前都有机会。如果从毕业那一年开始计算,这停滞的三年、四年,走向三十二岁为终点,运气好的话,就结束这个诅咒,运气不好——不,未来已不允许他们出现这个选项,连想都不能想。

但怎么会有那么多运气,到了三十二岁那个节点,是会崩溃自毁,还是黯然地走进人生又一阶段,白白浪费的这许多年,从手指间轻易溜走。

到此已经没有了,什么也不剩了。这是最庸俗,最苍白的一个故事。一些碎片的集合,甚至拼凑不出一张完整面孔。大家继续这样往前走,我怎么打捞起来的,现在又怎么沉下去,或短暂地浮起来,继续漂啊。

【CDT周报】第155期:不去采访不去监督,甚至连消防部门的通报都不发了

$
0
0

上期周报:【CDT周报】第154期:二十年来,首次听到有人以不做跨省舆论监督自傲

过去两周中国数字时代【404文库】新增文章9篇,【每日一语】新增网语5条,【大事记】收录热点事件2条,刊登读者投稿5篇,投稿请点此

编者的话:

1月21日—28日 这一周,河南南阳方城英才学校发生火灾导致13名小学生遇难1人受伤之后,尽管该事件在中文互联网上引起了一定关注与讨论,然而其舆论热度疑似受到了压制,有网民怒斥“这么大事都上不了头条”。而与2023年4月北京长峰医院火灾(由北京日报发布消息,期间出现8小时“信息真空”)更为不同的是,此次最早披露火灾信息的竟是当地消防部门,河南当地媒体“不去采访,不去监督,甚至连消防部门的通报都不发”。可以看出,整个新闻行业已彻底进入了“通报时代”,即“公权大幅扩张,媒体同步萎缩”。即便“看他人笑话”(山东台长语)的异地监督仍在,但它所能提供的有价值信息也十分有限。其中仅有扬子晚报披露的某段内容具有参考价值,它引述了该校一毕业生的话:“学生晚睡觉期间,宿舍门是被锁起来的”。法学教授劳东燕将这种“这么大新闻,只采访到一个孩子”的凄惨现象形容为一种“媒体自净”的新状态:在官方的严管之下,越来越多的媒体逐渐将不碰可能的禁区内化为一种习惯,而仍在发声的媒体已变得非常罕见。从后续发布的“权威官方通报”来看,它不但否认了“宿舍门上锁”的传言,同时还提到了一位从大火中生还的班主任。至于起火的305宿舍,在其56平米的空间内,竟挤满了32位学生。此前,有官媒援引现场消防员的话称,遇难学生“遗体均在各自床上呈躺睡状态”,似乎是在暗示大火突发,学生们在沉睡中毫无察觉。但这就与官方发布的免责式通报存在明显的逻辑冲突,例如“为何班主任没尝试唤醒学生?”、“为何有些学生能够成功逃生?”最后,方城英才学校的这场火灾陷入了真相扑朔迷离以及无人真正为此负责的困境,一则网传热帖作者中如此无奈地写道“孩子入学前一定要搞清楚,这个学校宿舍的门窗上不上锁,组不组织恨这个恨那个,食堂的饭菜里有没有‘鸭脖’….”仅在几天之后,江西新余市又发生了一起源于地下冷库装修违规施工而引发的大火,造成至少39人死亡的惨剧,而这起事故中的多数遇难者都是某培训机构的职业学校学生。微信作者维舟提到,中国的消防安全的规定一直相当严格,然而“高标准立法,选择性执法”却是常态,其根源在于缺乏透明公开的流程和法治,但在每一次灾难发生之后,强调“从严监管”的结果只是增加了权力寻租的机会,却并不能避免灾难的重演。

file

过去一周,中国小粉红在墙内墙外同步引爆了舆论热点。首先是几名小粉红与英国网红钢琴家卡瓦纳在伦敦圣潘克拉斯火车站爆发冲突,一名手持中国国旗的女子在卡瓦纳直播表演时以肖像权为理由要求对方删除自己一行人入镜的画面。然而,在遭到拒绝并出现争执后,她的一名男性同伴突然暴呵“Don’t touch her”,并指控卡瓦纳卡瓦纳种族歧视和性骚扰。这场被镜头完整记录的街头纠纷由于包含诸多亮点:例如为首的圆脸女子自曝与中国某电视台有保密合作,例如另一名红衣女子强调自己为英籍却持中国国旗离岸爱国,例如怒吼哥惊天一吼恨不能吸引全地铁站的目光等。几人如此大闹,反倒吸引了全球目光,演变为了一起国际事件,后续的发展显然也令ta们始料未及,先是有几人的官方背景陆续被网友扒出,后有大批的香港抗议者聚集于此地,而卡瓦纳也最终携小熊维尼玩偶重返,开始掌握了网络“流量密码”。这起事件还也让不少网友联想到了去年出现在伦敦红砖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涂鸦,其本质都是海外小粉红对西方公共空间的侵蚀,这种粗暴的“中式说理”显然都引发了相似反弹,意外成就了两处“辱华胜地”。有网友将怒吼哥的“Don’t touch her”总结为一种“碰瓷瘾发作”,并认为这是拥有巨婴价值观的战狼群体的共同特点。巧合的是,同期一位名为“战马行动”的粉红博主在墙内将反日举报推至了一个新高度,他指控南京某商场张贴的跨年广告包含旭日旗元素,并怒斥“这里是南京,这里又不是东京”,实际上该商场所张贴仅是些普通的几何贴纸而已,但这种堪称“神经病纠缠”的举报竟然还起到了效果,在官方介入之后,涉事广告被全部拆除,商场被处以严重警告,场地物业被责令整顿整改,对广告公司进行约谈。回顾“战马行动”此前视频,他还曾在上海某艺术展上拍摄一张带有红色太阳的海报,指责艺术展有问题。面对如此无理取闹,展方也不得不息事宁人。“战马行动”还特意在回访时得意宣称,展方确实有问题。否则它为什么要改?就在“战马行动”引起某种不受控的舆论加速之时,央视等官媒突然开始下场批评“战马行动”是以爱国的名义滋事碰瓷,以极端荒谬的行为博取舆论关注,认为这种“泛滥式举报对个人/企业/社会百弊无一利”,并且强调“爱国不是生意,举报应有依据”。很快,“战马行动”的抖音账号就无法检索,疑似遭到封禁。在相关新闻评论区,有网友直白的点明了个中荒谬——“一个粉红横行的世界不就是你们期待的吗?为什么加速、刹车都是由你们在踩呢?”

file

CDT 档案卡
标题:【CDT周报】第155期:不去采访不去监督,甚至连消防部门的通报都不发了
作者:中国数字时代
发表日期:2024.1.29
主题归类:大事记
CDS收藏:话语馆

一周荐读:

面对中国铺天盖地的虚假信息,台湾成功抵御了中国的“认知作战”,原因就在于台湾当局提高政治透明度和有效的公民参与。作者认为,在全球大选年来临之前,台湾可以为世界各个民主国家提供经验。此外,知名智库V-Dem和数字社会项目 (Digital Society Project) ,追踪了2000年至2021年期间202个国家和地区的别国政府虚假信息操纵情况,台湾是最受虚假信息攻击的国家。

一个个热搜在权力抑或资本的傲慢中轮番滚动,一个个up主或网红绞尽脑汁讨好粉丝,一篇篇被毙了或404的稿件……在这场时代洪流中,每一位调查记者或犹如幸存下来的"遗民”,也或犹如武林大会散场之后踽踽独行的“侠客”,寒风料峭,形单影只,因为他们既不愿讨好民粹,更不愿意粉饰太平。

一周词条:

本周中国数字空间首先推荐词条黎智英苹果日报,2023年12月18日,香港法院对黎智英进行庭审,黎智英和他创办的苹果日报等三家公司被控串谋勾结外国或境外势力。在这两个词条下,详细记录了黎智英和苹果日报在港版国安法实行以来遭到的毁灭性打压。在词条苹果日报下还记录了对该词的敏感测试以及民间反抗。

词条习核心习背书是官方封禁的与习近平相关的敏感词,词条页记录了该词成为敏感词的原因以及审查记录,在页面下方还呈现了相关词条云,大部分是与习近平相关的敏感词。

一周关注:

像河南南阳火灾,第一条消息来源于河南省消防部门的通报,而这个通报河南媒体都没有转发。估计,河南省消防部门也是很奇怪的。所谓“监督”是派出记者去现场,看一下消防是不是合规(这很奢侈),至少也得弄清楚火灾的原因,这样后来可以避免。河南媒体不去采访,不去监督,“可以理解”,这或许是禁令。但是消防部门的通报都不发,这是比“禁令”更进一步,一定是主动的、内化的习惯。

1月23日,第一财经日报在微博上发布话题#中国资产暴涨#,称:1月23日晚间,中国资产集体狂飙。首先是,人民币汇率持续拉升,在岸、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双双走强逾200点。其中,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一度升破7.17关口,最高触及7.1694;离岸人民币接连升破7.19、7.18两道关口,直逼7.17大关。

近日,英国网红钢琴家与几名中国小粉红的冲突事件在全球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1月19日,英国网红钢琴家Dr. K(Brendan Kavanagh)在英国一火车站的公共钢琴进行直播表演时,几名手持中国五星红旗的中国人同样在该车站进行拍摄。首先,一行人与Dr. K友好地打了招呼,一位男子甚至也弹奏了一首曲子。之后,一位女子前来与Dr. K交流,称一行人是中国电视台的,在为中国春节拍摄影片,他们的声音和面容不方便出现在Dr. K的视频中,并以“侵犯肖像权”要求Dr. K删除视频。

日前,南京某商场张贴的跨年广告又惹上事儿了。因为使用的装饰元素被举报为日本军旗和日本标识而遭拆除。视频在发到网上后,不出意外的叫好声一片。吓得我啊,赶快把身边的东西统统筛查了一遍。重点就在于红色的、圆形的,尤其不能有放射性条纹。必须要以实际行动学习最新的“反日精神”,紧跟最新的“反日潮流”。

一周惊奇:

据云南省镇雄县“1·22”山体滑坡灾害处置指挥部消息:1月22日5时51分,云南昭通市镇雄县塘房镇凉水村发生山体滑坡,造成18户房屋被掩埋、47人失联。事故发生后,有自称附近村的村民在网上发布评论称,事故原因疑似与当地煤矿企业开采有关。另据《中国新闻周刊》1月22日报道,凉水村的一位村民表示,山体裂缝和村附近的刘家坡煤矿有关。“刘家坡煤矿的出口,离发生山体滑坡这个地方是很近的,只有两三公里”。

以我在北京工作生活多年的经历来看。对照在多个城市工作旅行的阅历。可以负责任的说,北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萧条过。整个城市呈现出一种高度闭塞,萧条,严重缺乏活力的状态。以前天安门广场上是不设护栏的,人民大会堂可以近距离拍照,现在全部拦起来了。北京的很多地方都被人为分割起来了,学校曾经是开放的代名词,清华北大,大学中学小学,现在全都不能随便进了。

新年之际,在微博看到一篇帖子,教大家如何"有效举报",并痛斥了出版行业的"下作"。但又不是我们所想的那种"下作"。帖主高举的旗帜是:该作者"严重矮化中华文明和贬低毛主席"。于是这篇帖子下面,除了举报出版社,还有各个新闻学院的教授,举报素材有的来自出版书籍,有的是朋友圈发表的个人言论,以及课堂发言。

一周讽刺:

有时也觉得荒诞。当我们要办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想找出一个依据,很难;但是,那些应该办却不想给你办的人,却总能找到一车又一车的依据和理由。我们常说,“尔俸尔禄,民膏民脂”,实际上,当下财政体系下的残联,因为是以残疾人的名义拿钱花钱,与社会底线关联,就更加特别,不只是民膏民脂这么简单。

我这不是正配合你工作么,怎么突然就被通缉了呢?正经人谁受得了这个啊?于是你赶紧和老家派出所联系,民警要求你提供营业执照、银行流水、纳税证明等资料来证明清白,你非常配合地提供了,民警也说你没问题。但是!你还得回国一趟接受当面调查才能从“涉电诈重点人员名单”里核销。

一周声音:

健康的职场生态下,领导当然应该“好好说话”,不会动辄“态度不好、语气生硬”;广大的打工人,也当然有底气表达自我,面对不公正、不合理的遭遇,敢于说不。正是这样的职场文化稀缺,“嘴替”才会在舆论场被不断生产制造出来。“嘴替”被强烈需要的现实,正是打工人权利和尊严保障孱弱的缩影。

在大拆解的背景下,不同国家开始面临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问题。就西方而言,面临的是供给问题,也就是说,由于产业链的拆解,很多东西需要自己来生产……相反,在大拆解的过程中,中国面临的则是需求问题,很多东西要重新找市场。为什么?因为中国是世界工厂,中国的巨大产能是为世界市场准备的。

今天是2024年1月23日,武汉“封城”四周年。如今,站在2024年之初,那些日子已过四载。一切放开了,敞开了,但对于未来的信心,好像并未解封过。有些话说不了,有些人忘不了,都丢进了历史的水坑里,走进了下一个四年。

一周故事:

这个两度荣获诺贝尔和平奖提名的男人,这个振臂一呼百万影从的在野领袖,他已经完成了他一生的使命,再也不会重返政治舞台的聚光灯下了。他曾经反抗的党、创立的党及其退出的党,乃至后来新生的党,都未必还能容下他那荷戟舞干戚的霸气英姿。他注定是孤独的英雄,是民国百年最后一代古典大侠;此后的华族史书,再也难见这样的人物了。

春运将至,全国15.5万公里的铁路里程上会有超过109万辆各类客货运火车行驶。这些车辆里有的坐着一位司机,有的坐着两位。但实际上,他们是一些不太健康,也不太快乐的人。一项针对福建省1077名火车司机的调研结果显示,他们的抑郁障碍阳性率达到50.23%。火车司机的工作与我们有很多技术上的不同,但归根结底,我们是同样困在工作里的人:遵守规则的人,睡不着觉的人,疾病缠身的人,机器化的人,困在系统里的人。

在过去二十年里,独立书店已成为许多俄罗斯城市日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可以合理地假设,它们目前面临的困难大致相同。“新标签页”网记者与几家书店的代表交谈,试图理解他们如何在这么一个表达和平主义观点会导致橱窗被枪击,而销售“不适当”内容书籍会导致被人报警的时代生存的。

年味儿要从什么时候开始算起?大概起始于早早抢票,收拾好行李等在候车厅,拖着行李箱奔跑换乘,等待“正在检票”的绿灯亮起,熬过拥挤嘈杂的车厢和机舱。路上也许疲惫、波折、晚点、到家超过零点,至少我们在旧岁新春交替时成功回家过年收获团圆。

Viewing all 520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