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新闻自由 Archives - 中国数字时代
Viewing all 518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立此存照】张维为:越自称有新闻自由的地方人就越无知 包括美国

$
0
0

张维为:越是自称有新闻自由的媒体自由的地方,越无知越愚昧,美国也是个典型,老百姓根本是北京在哪里朝鲜在哪里都搞不清楚的…..

@肯定会有那么一天:他们就是为了证明:屎比饭好吃!

@救赎之旅19690918:我就想无知。

@luling萧员外:满脸迷之自信满嘴迷之诡辩。

@Kazuya_Chinge:翻译一下:张维为的学说的意思,凡是禁止吃粮,只能吃屎的地方,人民才知道屎是多么的香!凡事那些允许人民自己选择吃屎还是吃粮的地方,那里的人民就愚蠢,因为他们不知道大粪的营养和美味!

@WONGKEENY:张维为的逻辑可能是,你知道得越多就越无从选择。在中共治下虽不让你知道太多,但党会帮你选择。张维为没有说的是,党选择的是最坏的。当人知道得越多,更多的是有比较而建立正确逻辑,从而选择对自己对社会最好的,哈哈

@gufeng20:张维为,经济学人,有能力有口才,但就是没有是非道德。

@Adis75516236:这个张维为和文革时期姚文元没什么两样,整天满嘴谎言,连普通的常识都没有,这种知识分子在国内居然还有那么多帮凶和观众,真是悲哀!

@2b14g:不是因为谁有话语权谁就可以曲解词汇的意义,民主自由法治共和这些词汇都有明确的内涵和外延,张维为等一众傻逼,无耻至极,为偷换概念铺路,为流氓无赖辩白,堪称复旦之耻,民族之蛆

相关阅读:

【立此存照】你有民主呀?你能选出习近平吗?


© 你懂的 for 中国数字时代 | Permalink |
Post tags: , , , , , , , , , , , ,
发送任意邮件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便可成功订阅数字时代


微博网友:大概总结一下这些年关于轰动事件的记忆

$
0
0

@aut****ri:

我大概总结一下我的记忆吧,这些年关于轰动事件的记忆。

2008年九月,一篇名为《甘肃十四名婴儿疑喝三鹿奶粉致肾病》的文章发布后立即引爆了热点,记者是简光洲。随后牵扯出三鹿集团与上官的内部勾结舆情震惊。(包括无辜被牵连判罪的郭利,九年才得以沉冤昭雪)。然而当年的上官至今仍在步步高升,简光洲于12年离职。

2009年,简光洲报道了临沂看守所对待网瘾少年的电击疗法和涉嫌精神虐待的问题。然而却被相关拥护者和家长抨击说搞自由教育不安好心,同样做类似报道的还有柴静。

2010年,山西近百名儿童注射疫苗后或死或残,引发全社会关注。中国经济时报调查记者王克勤对山西疫苗乱象进行调查,出稿《山西疫苗乱象调查》。随后王克勤及签发这篇的报社长、总编辑包月阳均被免职。

2011年,河南洛阳揭露地沟油事件的记者李翔在家属院门口中十数刀身亡,其父说儿子生前未报道过地沟油话题,望读者能客观辨别网上的传言。至今网上很难找到详细信息。

同年,打击假药第一人高敬德“离奇”死亡,官方称因病逝世。

2012年,同样调查中国乳业造假被美称为打假第一人的蒋卫锁身中数刀死亡,官方称凶手是其妻子。坊间传言是被九人袭击,其中一人是他妻子。

同年,毕节市七星关区街头,5名男孩因在垃圾箱内生火取暖导致一氧化碳中毒而死亡,其年龄均在10岁左右。此事一出,即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据传言曝光此事的记者被刑拘。

2013年,安徽阜阳因拆迁发生冲突一农妇自杀的千人抢尸事件。无定论。官方称是帮家属运尸体。同年,临武小贩之死。有道歉,无定论。这一年,调查记者开始销声匿迹。

2014年昆明事件,广东茂名px事件,马航失联,穿杂明星出轨事件,国际争端事件。同年,柴静从央视离职。方舟子遭封杀。

2015年,柴静的《穹顶之下》被封杀。柴静也不知去向。同年有天利沉船,天津港爆炸,深圳滑坡等事件,但再无特大的舆论爆点事件,官方给出反应时间越来越短。

2016年,南海仲裁,山东问题疫苗(),八达岭老虎咬人事件,魏则西事件,雷洋嫖娼致死案件,如家酒店遇袭,徐玉玉被诈骗案,罗一笑事件。

2017年——2018年。阿廖沙,三原色,于欢,章莹颖,榆林产妇,保姆纵火案,江歌案,XX山,豫章,李文星,疫苗之王,王凤雅,药酒,陶崇园,寿光水灾,基因编辑,个税调整,化工泄露,葫芦岛,上海世外,小学二杀,公交坠江,滴滴杀人案,米脂县,庆阳女孩跳楼案,杀妻骗保案,12岁男孩杀母凶手重回校园,五星酒店秘密,权健。

还有其他的更早更著名的事件,比如李刚案,七五事件,正宁校车,周克华,富士康跳楼案,瓮安事件,汶川地震,躲猫猫事件等等等等(有些不能提)。19年,刚让人讨论不停的蒋玉芬和现在的七中案。

我想说,我们都是一点一点走了过来,看了过来,上面事情也许大部分人都已经遗忘,我能记住的也不多。想到曾经有心探寻一些真相的人已经被碾成粉末,面对那些自有万钧之力的真相和悲剧,而我曾经或许也关注过,却从未真的感受和理解。没有那么及时的施援,甚至会以无趣而作罢,反倒涨了不该涨的气焰。

我们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我们到底是怎么眼睁睁就看着我们走到这一步了呢?

念此私自愧,夜深空淌泪。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人从狗窦出,蛆从梁上飞。

问君何能尔,来日尽负罪。

以下为中国数字时代编辑辑自网络:

@ex*****it:你漏掉18年广东大学生事件,还有湖南某县因小孩无学校可上家长和zf爆发大规模冲突,还有一些不记得了。

@周*****Jun:我始终记得,2015年8月13日,那是转折点,可它不是句号。

@鹿晗*****暴力:博主,还有2009年的新疆乌鲁木齐75事件,以及2012年的陕西七月身孕孕妇被强制引产。

@K*****v:“但凡有靈魂身陷囹圄,我就無法獲得自由。”

@喜*****z:杨永信的集中营在被报道后猖狂了近十年才被叫停,这个毁了上百个孩子人生的地狱,主管人员似乎无一受罚。这里的正义真是卑微的可怜。

@西乡*****Hg:北大岳同学。粤,某工会。朱军。

@痴*****___:山东省青岛市,去年在平度发生的暴乱,老兵和政府对抗,全国各地的老兵去了不少,爆发了2-3天吧,就被打压下去了了,微博都上不去,何况热搜了,估计你们根本不知道。

@h*****at_:我想要知道89到底怎么了。  //  @桂林姑爷:各位兄弟,当年,当天,我在,我一直在。我永远不会忘记。

@陳先生丨z:身为四川人 再来给你加一个泸县太伏中学事件 印象深刻

@逆*****支:你们说的事情我只知道三分之一罢了。

@请*****处:看似平静的水面下是你难以想象的波涛汹涌

 


© 好五倍 for 中国数字时代 | Permalink |
Post tags: , , , ,
发送任意邮件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便可成功订阅数字时代

中广 |新闻自由:为什么中国排名这么后面?

$
0
0

文章原标题:新闻自由:为什么中国排名这么后面?艾玮昂这么说

无国界记者东亚办事处主任艾玮昂(左3)18日在香港发表「2019世界新闻自由指数」。 (图:中央社)

无国界记者组织18日发表《2019世界新闻自由指数》报告。在全球180个国家和地区的新闻自由指数中,中国排名第177,倒数第4,较去年下跌一位。香港排名73,下跌3位;台湾排名和去年都是第42,但不再是亚洲新闻自由度第一,亚洲新闻自由的冠军宝座让给了排名第41的韩国。

无国界记者组织的东亚办事处执行长艾玮昂(Cedric Alviani)就中国的情况表示说:「有些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中国排名这么后面,中国又不像印度或墨西哥那样每年谋杀数十名记者。但是,要小心,新闻自由指数不是只衡量记者所受到的暴力,它衡量的是,是否能够让记者工作的整体环境。」

艾玮昂指出:「我觉得,在某些国家,记者受到攻击,受到枪杀,受到威胁,因为对当局来说,记者还是反制的力量,记者们还是一个危险。在中国,在2019年,完全不是这种情况,当局控制得如此强烈,以至于记者越来越难以在那些当局认为敏感的主题上,写出独立的新闻或者是让当局尴尬的新闻。」

艾玮昂表示:「在中国,有着双重现象,一方面,中国公民越来越难以接触到独立的资讯,不论是通过网络或者是通过传统的媒体,都是这样;现在中国当局还在试图渗透到国外的媒体,以便改变外国媒体报导中国的方式。最让人担忧的是,中国当局还在试图出口他们的网路镇压的模式,出口他们管控媒体的方式,柬埔寨、泰国、越南、缅甸等都正在实施的网路监管的法规,都是接受中国模式的启发。」

 

相关阅读:


© 我是一只草泥马 for 中国数字时代 | Permalink |
Post tags: ,
发送任意邮件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便可成功订阅数字时代

陈杰:记者无辜被抓派出所

$
0
0

编者按:本文原标题为:记者无辜被抓进派出所,究竟是误会?还是恶意报复?

 

相关阅读:


© 勇敢的心 for 中国数字时代 | Permalink |
Post tags:
发送任意邮件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便可成功订阅数字时代

飞言不可|为什么好奇心必须死

$
0
0

CDT编辑注:本文已被删除。

作者:飞言不可的阿飞  来源:飞言不可

看看经济学家会如何回答。

《美国经济评论》(American Economic Review),一般简称AER,创刊于1911年,是全球经济学专业领域最顶级和最具声望的期刊之一。

一个经济学家如何能在这本期刊上发表论文,是足可以拿出来炫耀的。中国最顶级的经济学家,比如林毅夫、钱颖一,都在这本期刊上发表过几篇论文,已经十分难得。

在2019年第6期的AER上,有一篇署名作者为Yuyu Chen和David Yang的论文,标题是 “The Impact of Media Censorship: 1984 or Brave New World”。

看到这个标题不禁一怔:胆子够肥的,居然在中国还能做这样的研究?

两位作者试图回答以下两个问题:首先,具备未经审查的互联网上网途径是否导致用户去获取政治敏感信息?其次,获取政治敏感信息是否会改变用户的信念、态度和行为?

根据论文,两位作者通过开展“田野调查”,在北京随机为1800名大学生分配了两个上网环境,一个是当前审查条件之下的上网环境,另一个对照组,被给予可以绕过审查的工具18个月。

此外,对照组的学生中还有一小部分被奖励去浏览西方新闻网站4个月。调查人员对对照组的学生的浏览行为和实验之后他们购买翻墙工具的行为进行了观察。

重点来了。这篇论文中作者总结了四项主要发现:

首先,仅仅只拥有访问未经审查的互联网的工具,对学生获取政治敏感信息的影响几乎为零。有差不多一半的被调查学生,根本不使用工具去绕过审查。而那些绕过审查的用户中,也几乎没有人去浏览被封锁的国外新闻网站。

其次,对访问西方新闻网站提供些许和短期的奖励,会带来学生对政治敏感信息获取行为的持续上升。即使是奖励终止,这些学生也会花更多的时间浏览西方新闻网站。作者对此的解释是,学生在此之前低估了未经审查的内容的价值。而一旦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培养,学生会大大增加对这些新闻媒体的信任,从而更愿意为此付费。

第三,获得政治敏感信息会带来学生在知识、信念、态度和行为上全面、本质、持续的改变。作者综合了以下几点改变:1)对国内媒体上禁卡的时事和政治事件更加了解;2)对中国经济的增长和资本市场的短期未来更加悲观;3)对政府更加怀疑,对政府的表现满意度下降,更可能要求制度变革;4)更有倾向寻求通过研究生出国,以及把投资从中国股市拿出来。

第四,获得政治敏感信息的学生会把一些信息传递给同学,但是这种溢传导的影响非常小。

作者得出结论认为,中国的审查是有效的,不仅因为获得敏感信息十分困难,而且因为这导致了一种环境,人们身处其中就不会对这些信息产生需求。

所以,你知道为什么好奇心必须死了吧。

今天《好奇心》发了个声明:九点,我们会出现在镇上。停更三个月,三个月之后,《好奇心》还会继续更新。想念她的读者可以去“好奇怪”,那里会有一些文章更新。

期待《好奇心》的复活。

相关阅读:


© 我是一只草泥马 for 中国数字时代 | Permalink |
Post tags: ,
发送任意邮件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便可成功订阅数字时代

Matters |方可成: 好奇心是个奇迹

$
0
0

按:这是导致我的微信公号“新闻实验室”被封1个月的文章。虽然暂时被封,但还是要继续保持好奇心,继续坚持尝试,这样才能有新的奇迹出现。

另外,好奇心日报的官方说明在这里

从一开始,好奇心日报就是一个奇迹。

虽然名字叫“报”,但它是一份纯粹的数字媒体。它的创办人伊险峰此前曾经打造了风行一时的杂志《第一财经周刊》。我仍然记得自己在北大读研时,曾经兴致勃勃地跟进着业界对这份杂志的讨论——无论是设计的考究还是商业的成功,这份杂志都曾是中国传媒界绕不过去的话题。

据说,伊险峰当时虽然担任的是总编辑,但他喜欢称自己为“产品经理”。2014年,伊险峰不再满足于做一份纸媒的产品经理,他要做一个真正的互联网产品。

这个产品就是好奇心日报。

故事讲到这里,是一个媒体转型创业的励志故事:一个有才华、有丰富的新闻业经验、又熟悉互联网的媒体人,朝着数字媒体的方向探索。

也许他能探索出一个在全球享有声誉的中国数字媒体品牌,就像人们津津乐道的Huffington Post、BuzzFeed、Vox、Vice一样。

好奇心日报也确实交出了高品质的产品,无论是设计、UI,还是栏目设置和选题,乃至文字的腔调,都传达出两个字:有品。

在泥沙俱下的中国互联网上,当人人都以争抢“五环外”用户为荣的时候,当几乎所有人都在说“下沉”,都在走低俗路线的时候,做到“有品”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

那不啻为一个小小的奇迹。

好奇心日报总编辑杨樱在爱范儿做分享的时候,曾经说:“我们希望成为中文世界最好的媒体之一。‘最好’是指,做一个有操守的媒体、有责任心的媒体、有职业道德规范媒体。”

好奇心日报的操守、责任心、职业道德规范体现在它对重大事件的报道,也体现在一些不起眼的细节上。我在此前的文章中已经详细介绍过,好奇心日报在内文大量添加外部链接的做法符合世界优质媒体的通行做法,它几乎是唯一一家做到了这一点的中国媒体。

在我们的网络环境中,添加外部链接这样一件微小但重要的事情,没有人愿意去做。好奇心日报做到了。

这又不啻为一个小小的奇迹。

长久以来,我们总哀叹中国媒体的传播力有限,哀叹我们没有具备世界影响的媒体。以好奇心日报有限的体量,它无法拥有巨大的影响力,但它本可以成为小而美的精品新兴媒体代表,成为中国媒体界拿得出手的优质数字媒体案例。

但一切都戛然而止了。

我并不感到意外。因为纵使好奇心日报再有品质、内容做得再好,它也有一个致命的软肋——没有“新闻采编一类资质”。通俗来说,就是没有国家颁发的新闻牌照。

在这里,能不能做新闻,并不取决于你的产品做得有多优质、编辑记者多么有职业操守,而是取决于你的出身——主办好奇心日报的“北京酷睿奥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只是一家民企,在现有规则下注定拿不到牌照。

在这条路上,即便你的驾驶技术堪比F1赛车手,只要你投错了胎,你就拿不到驾照。

所以,从一开始,好奇心日报就是一个奇迹。它曾经有技巧地行走在灰色地带,用“产品”、“内容”这样的词来为自己掩护。回过头看,它竟然也走了这么远,的确是一种奇迹。

我想对每一个让这个奇迹发生的人,道一声由衷的感谢。中国媒体界曾经有过好奇心日报这样优秀的新媒体产品,这是我们的骄傲,我们的荣幸。

现在奇迹难以继续,但生活仍要继续。我想,所有从好奇心日报离开的员工,其他媒体一定会张开怀抱欢迎你们,甚至是用力争抢你们。如果你们选择继续从事媒体行业,祝愿你们开创新的成就。

每一个被好奇心日报影响过的人,也都不会让这份影响淡去。如果说这份历时5年的奇迹对我们有什么启示的话,那就是:去实验吧,去尝试吧,即便在严苛的环境下也能做出一些了不起的事情。一条路走不下去了,那就换一条吧。新的奇迹不会凭空出现,它只会由不懈探索的人们创造出来。

相关阅读


© 岂能因为声音微小而不呐喊 for 中国数字时代 | Permalink |
Post tags: ,
发送任意邮件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便可成功订阅数字时代

呦呦鹿鸣 |理想之柴

$
0
0

作者: 呦呦鹿鸣的鹿鸣君     来源:呦呦鹿鸣

从《新京报》社离职后的第56天,记者付松写了《我为什么从新京报离职》。很长。

付松原为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调查记者,2月27日入职新京报深度部核心报道组,两个月见习期满,被劝退。有争议,但我不觉得新京报在这个过程中有什么违法之处,试用期内辞退,在《劳动法》里实属正常。

引起我注意的是这个细节:“第一个月工资494.31元、稿费2027.76元;第二个月工资708.60元、稿费10786.56元。”

付松已有10年工作经验。708.6元的工资,意味着社保和公积金的低标准,也意味着,一旦记者发稿量小,工资就很少。

这让我想起自己的往事。我曾经在一家很大的都市报工作数年,收入在本地属于中等,但底薪一直是400元。事实上,几乎整个报社,都是底薪400元。但这是15年前的事情了,难道今天还是这样?这在北京不应该啊。

一些媒体朋友批评付松说:自己能力不过关,还有什么好抱怨的呢。关于业务能力,付松在新京报的直属领导更为了解,而且作为业务负责人有自己的评价标准也理所当然。但是,付松的业务能力是关键吗?不是。关键问题是:几百块的工资,为什么要匹配很高的能力?

忍不住再说一次这个新京报之外的案例:2015年,天津爆炸事故时,我曾经在呦呦鹿鸣发布一张核心现场的图片。这位53岁的老记者,是距离现场最近的人,给报社提供了好几个整版的新闻图片。当时,爆炸还在不断发生,空气中成分不明,而记者却是短袖、七分裤和极为勉强的口罩,与随后赶到的核生化部队形成鲜明对比:

他是以最快速度从外地匆忙赶到的,自2008年汶川地震以来,这位记者6年跑过8个地震现场,其他参与的灾难性突发报道难以计数,长期暴露在危险面前。在一次爆炸现场采访中,他曾经二甲苯中毒,造成“呼吸道灼伤”。就是这样一个记者,多次因为稿分不够,拿两千来块工资。

当时53岁,2019年已是57岁,但他还是那样热情满怀。前一阵,江苏某地化工园发生大BAO炸,当天下午,他就赶到了现场。这次我又问他,他说,带的是3M口罩、无人机和几个相机。我说,3M口罩不够呢。他说:“到了现场,听说是二甲苯爆炸,我就待的时间不长。经历得多了,靠经验防护。”(另外有一家媒体的年轻记者,也在BAO炸当晚赶到现场,“一只手拿着用蘸了水的袜子罩住口鼻”。 )

我身边认识的记者中,至少有三位记者在没有任何防护的工作中受伤,远比我认识的警察群体受伤概率要高。当时我写了一篇文章《炮灰记者》(这篇文章列出了一个“随时出发”背包建议清单),提了两个问题:如果真相一定需要记者用自己的生命健康来换取,这样的真相是正当的吗?因为灾难,而加大灾难,合适吗?

这位老记者所在的深度报道部门,之前有17个记者,如今只剩他一个老记者,其他都离开了。作为甄别信息的第一个关口,记者本来很需要经验,越老越值钱,如今成了青春饭。令人心酸。

低底薪、高稿费、总量控制,这是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这批都市报普遍的做法。这意味着极低的用人成本,以及,极小的管理成本:没有发稿量,也就基本不需要发什么工资。它的底层逻辑就是计件制。和一些来料加工的工厂是一样的。甚至和乡镇企业,也是一样的。这种制度有没有问题呢?没有。这是“人口红利”的一种。没有这个制度,中国发展不会这么快。包括中国从零起步快速迈步的都市报。

但是,这个制度如果长期用在媒体界,特别是调查记者群体,就有问题。调查记者的选题,基本都是从公共利益出发,它的文章并非标准化流水线产品,而是一个手艺活,需要很强主动性、个性,需要走心,需要坚持,需要冒着风险去采访写作,有的时候,还需要直面死亡——这是背景。正是因为付出和所得并不成比例,很多媒体便自然不自然地以理想主义感召员工,高喊“光荣与梦想”,结果,有一天,一些记者环顾四周,忽然发现,自己生活都成问题了,然后他会问:“我还能继续吗?”调查记者有一个大问题——产量比较少,与此同时,很多稿件不能发表,原因还不是报社编辑记者本身所能控制,一旦不发,计件制下记者会很困难?

这就是问题。他大概会有些困惑,理想主义的旗帜,在风中高高飘扬;几百块工资的现实,将人摁在地上摩擦。

在大多数国家,记者行业都不是高收入群体,包括美国。但是,这恰恰意味着,媒体管理,是一门很高超而且很有创造空间的学问,不能那么直来直去地锤,几十年过去,还是计件思维显然已经不合适了。于是,一些媒体开始改变制度。

在媒体界,新京报是口碑很好的媒体机构,稿件质量属上乘,稿费在业界也较高。而且,据我之前所了解,新京报有1-10级的评级制度,记者根据级别,获得相应底薪,照理说很难出现几百块工资的工资单。如今出现付松这个情况,至少说明,在试用期,人事制度还存在过去的痕迹。

记得当年,我所在的报社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建立了首席记者、功勋记者制度,首席记者新增职级工资补贴,一线的“功勋记者”可以享受和社领导一样的福利待遇。不过,“功勋记者”制度后来似乎并未得到有效推行,大概是因为报社是国有媒体,人事变动下难以接受这种带江湖气的分配逻辑。

真正要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从产权上切入。(严格说,大多数问题,本质是产权问题。)国有媒体尚可以理解,既然是自己的选择,就理所当然,为国家奉献,义无反顾,没什么好说的。不过,一些商业媒体机构本来在制度上有这样的条件,往前走上一步,在产权上进行安排(类似于,在篮球界的NBA,一些出色的经理人、主教练,获得聘用合同时,往往会谈股权条款),但是,很少有看到“传统”的商业媒体机构往这方面努力。他们仍然是长期给记者发放低标准的工资,几乎不进行职业保护,让记者处于“新闻民工”的生存状态,与此同时,又喊着“无限逼近现场”,用重大现场的记者采访来为自己加分,给机构增添光环,提高资产价值和品牌价值。

这些年来,媒体行业的进步,80%靠燃烧新闻理想来推进。理想,就是一根根木柴,有理想的人被劈了开来,一根根地烧了,烧完了,也就没有了。但是,这些人,不应该成为时代的炮灰。这么多年过去了,媒体这么重要的行业,也不应继续停留在当初计件制的初级阶段。

付松这篇文章的最后部分是这样的:“我选择去新京报,不是奔着钱(实际上记者这个职业本身也挣不到钱),而是想换一个平台,沉下心来做一些有意义的选题,写出能让人记得住的新闻作品。但这趟北漂的列车,实在太过于短暂,甚至可以说刚开始就结束了。我一直坚持和追求了10多年的新闻理想,因这一纸离职证明,像一盆刺骨冰水浇下,从头凉到脚。”

我想,一些记者之所以无法面对这样的局面,很可能是心中有一个“江湖”。在《甘柴劣火》一文中,我写过这样段落:“相比于其他文化人群体,记者们多了一些‘江湖气息’,概因他们作为国家游走的监督力量,长年行走在危险境地,挖掘事实多于写作描写,没有朋友守望相助,甚至两肋插刀,很难坚持下来。”当一些大媒体机构,在处理这类关系时,是不是可以更加结合现实呢?

老兵不死,只是逐渐凋零。一些记者,纷纷转行到企业,很多从事公关工作。因为企业的工资高很多。这些记者,所接受的训练,所积累的经验,有助于大众靠近真实信息,是国家难以估量的财富,他们本来应该在重大新闻现场,如今却束之高阁。

虽然早已离开媒体,但我愿意再一次为基层记者呼吁,实际就两句话:第一、提升管理,尽快告别一线记者低底薪制度;第二、结束一线记者重大现场缺乏安全防护的现状。希望那些有改变能力的机构尽快付诸行动,并气运长久。

既然,理想之柴终究要烧,

那么,就让它烧得更旺一些吧!

 

 

相关阅读:


© 岂能因为声音微小而不呐喊 for 中国数字时代 | Permalink |
Post tags:
发送任意邮件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便可成功订阅数字时代

美国之音 |路透社:中国付费台湾媒体,为北京做“正面报道”

$
0
0

赵婉成


北京天安门广场灯柱上的监控摄像头(2019年3月15日)

华盛顿 — 继上个月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中共国台办对台湾媒体的编辑采访进行直接干预后,路透社星期五(8月9日)报道,中国政府付款五家台湾媒体,让其刊登有关北京的“正面文章”。

路透社访问了10位现任或已经离任的这几家媒体记者与新闻主管,这些人要求不要公布其媒体名称。报道指出,某家台湾主流媒体网站报道,曾大肆宣扬中国政府吸引台商计划。这些报道虽然是以一般新闻方式呈现,但实际上是中国付费刊登的新闻。

除了访问新闻人员,路透社还看到这些媒体的内部文件,其中包括中共国台办与媒体公司签订的合同。报道指出,两篇有关台商投资中国的文章,可以获得北京方面3万人民币,相当于台币13万元的付款。一名接受访问的台湾媒体人员说:“感觉自己像在为北京做宣传工作”。

路透社报道,中共国台办设立专门公司作为与台湾媒体联系的中间人,这种收买行为据称已经持续了好几年。

台湾政府表示,相关媒体违反广告规范,可能面临最高50万台币,大约11万人民币的罚款。台湾陆委会副主委邱垂正说,这是利用台湾的新闻自由戕害新闻自由,是中国对台湾的媒体战手段之一。

今年6月,上万名台湾民众走上街头“反红媒”,抗议部分台湾媒体的亲中报道和宣传,要求这些“红色媒体”,“滚出台湾”。

率先报道中共国台办干预台湾媒体编采的《金融时报》,则面临台湾旺中集团的法律诉讼,旺中集团旗下的《中国时报》上个月在台北地检署控告《金融时报》及撰写该篇报道的记者席佳琳(Kathrin Hille)涉及诽谤。

无国界记者组织表示,《金融时报》的报道合理,旺中集团滥用法律骚扰记者,只因对报道感到不悦。

根据无国界记者2019年的世界新闻自由指数,台湾排名第42,中国排名第177名,在倒数第四位。

相关阅读:


© 布鸣真象 for 中国数字时代 | Permalink |
Post tags: ,
发送任意邮件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便可成功订阅数字时代


好奇心日报 |关于《好奇心日报》再更新的几点说明

$
0
0

希望能解答大家的一些疑问

按照要求,我们在 2019 年 8 月 28 日零时恢复更新。
过去三个月中,我们裁员、调整办公室,给《好奇心日报》过去的业务做了一个了断。
所以,恢复更新,可以在《好奇心日报》里与读者说话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告诉读者:
我们还会有“大公司头条”、“城市早报”和“为什么读书”、“好奇心研究所”这 4 个栏目,但如果各位希望像以往一样,看与过去一样的《好奇心日报》(也就是每天 2 篇长文章和数十篇短资讯,还有各种栏目),我们就无法满足你的要求了。
在过去的五年里,我们希望用尽量专业的姿态构建一个丰富的媒体,如今架构发生巨大变化,我们选择用另一种方式来做我们应该做的事情。

1)我们现在做的事:
一些少数更新的栏目,上面已经提及了。
再有就是关注城市和生活在其中的人们。
我们希望用眼下的人力,用报道的形式,记录比较长时间段内发生的事情。
在三个月里,我们试图做的城市包括:
北京,大庆,汉口,沈阳。
它们目前处于不同阶段的进展之中。我们会不定期更新文章。
每个城市可能都有不同的主题和切入视角,这对我们来说也是学习的一种方式。

2)希望与出版界合作,或者收费阅读。
具体的收费机制我们还在研究。

3)没有招聘计划。
我们在做一些城市功课的时候,如果有人愿意与我们一道做些工作,可能可以集思广益。
可能的功课包括:调查、搜集主题线索,或者你觉得你就是那个有故事的人。
但这里面不包括全职或者兼职工作。

4)评论时间,我们会在每天的 10 点半和下午 15 点放出一些评论。
坦白来说,在这种情况下,对话和讨论几无可能。

5)一个叫“蓬皮杜”的栏目
我们在这期间还曾经有过一个孟浪的计划,就是把我们正在操作的东西,一些零碎的观察,自认为有价值的资料,甚至遇到的问题,都如实记录下来与读者分享。
好像很困难,也不是很有底气,毕竟我们没有安迪·沃霍对他的纽约“工厂”的勇气,好像也没有他那种天分和咄咄逼人的欲望。
不过我们会试一试,把我们的诉求以适当的形式跟大家交流。
可能包括研究所在微信公众号里的征集,也包括上面所说的功课。

6)有人同情试图捐款,谢谢诸位厚爱
过去它是一个商业上成功的媒体,借助于巨大的投入获得市场和读者。如果未来不允许这样的机会,或者我们认为这样一种投入要我们放弃太多尊严,我们可以不做这个事。
自由的灵魂。比那些东西重要。
我们保持一种乐观,不扭曲,不堕入虚无,不希望自己像个受害者,我们选择做什么样的事,选择什么样的立场,就知道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夏末快乐。

相关阅读:


© 岁月静好 for 中国数字时代 | Permalink |
Post tags: , ,
发送任意邮件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便可成功订阅数字时代

BBC |中国要求数万名记者参加“习思想”在线考试

$
0
0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是什么?”

如果你选择了“牢牢坚持新闻真实”,手机屏幕上会迅速出现一个错误符号,提示正确答案应当是“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

这是中国官方手机应用“学习强国”里“新闻采编学习”栏目下的一道练习题,中国数以万计的记者们在过去一个月内都在紧锣密鼓地对该题库进行温习。

因为11月前,他们将正式参加一场全国性的在线考试,以测试他们对党的政策及主席习近平的忠诚度。不参加考试或没有考过的记者将无法换发新的记者证。

在线考试

考试的消息在上周五(10月11日)获得了证实。在一份官方发布的名为《关于开展2019年新闻采编人员岗位培训考试的通知》中,中国国家新闻出版署称中国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新闻单位采编人员的岗位培训考试。

这将是中国官方首次要求新闻采编人员参加统一的在线考试根据通知,考试人员包括全国的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期刊与报社的人员。

根据要求,考试需要在10月28日至11月10日完成,各媒体可以自行决定考试时间。《南华早报》此前报道称,来自北京14个官方媒体的约一万名记者和编辑,被要求在十月初提前参加“试点考试”。

 

“我刚刚考完省里组织的(记者资格)线下考试,现在被通知还要重新再考一遍,”一名江苏省党媒的记者对BBC说。

另一名在中央媒体工作的记者对BBC称,“我们上个月就收到通知说要考试, 所有人都要一起考,资深记者现在都在刷题。”

不过,他对于考试并不担心,“题库都在学习强国里面,刷题就行,考不过也没啥惩罚,好像就再补考。”

BBC记者在“学习强国”平台参加了一次模拟练习,发现考试内容包含多个方面,新闻和传播学常识及法律问题大约占三分之一,更重要的无疑是党的政策和主席习近平对于宣传工作的语录。

尽管是线上的考试,但仍将在考场内进行,并且纪律要求相当严格。官方要求,考场考生座位前后左右距离应在60厘米以上,每场考试将有2人以上的人员监考,并将全程录音录像。

为了保证大多数记者能顺利通过考试,中国官方还要求在考试前,各媒体需要通过邀请专家授课、名记者讲实践经验、汇报学习体会等多种方式进行集中学习,时间不少于24个学时。

“学习强国”是什么?

“学习强国”是一款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在今年1月推出的手机应用。红色的图标是毛泽东书写的“学习”二字。这是一个别出心裁的双关语,被广泛解读为习近平上台后治国理政的思想宣传平台。

起初,全国范围内的党员都被要求下载和定期阅读里面的文章,它一度在2月成为苹果中国区应用商店下载量最大的应用。

如今,被要求下载该应用的人群则更加广泛。公务员、国有企业员工和公立学校教师,甚至一些非党员人士也被要求下载。

“学习强国”的内容包括对习近平的文字和视频报道、其他时政新闻、国家政策和理论,以及纪录片等文化内容。用户进行阅读、答题和评论,便可获得“学习积分”,这些积分被很多国营单位和学校视为考核的重要指标。

一名目前在香港工作的24岁女士对BBC说,她在高中时期便入了党,尽管目前不在中国内地,但所属的家乡福建的党支部仍经常敦促其使用“学习强国”,为此“感到烦恼”。

“我因为没有学习,一直是0分,不同党支部会定期进行评比,如果分数不好就会被批评嘛,”她说道。

在官方的强力推行下,上线不到4个月的“学习强国”用户数便已经破亿。批评人士指责这款带有强烈意识形态和个人崇拜的应用,是改良版的毛时代的“红宝书”,用于对民众进行意识形态的控制。

《华盛顿邮报》日前引述开放技术基金会(Open Technology Fund)的一份报告称,“学习强国”还可以使有关部门获得从安卓用户手机中检索信息和照片、浏览联系人和上网历史的权限,但中国官方否认了该指控。

由于有使用这款软件的硬性要求,中国甚至还出现了对于获得该应用积分的作弊行业,刷分的工具被人上传到了国际代码托管平台GitHub上。江西省一名公务员还因涉嫌编写自动刷分程序,而遭到警方刑事拘留。

新闻管控

香港大学“中国媒体研究计划”研究员班志远(David Bandurski)早前对BBC表示,中国官方将“学习强国”与记者证考核结合起来,其根本意义不在于内容。

“这是为了让记者明白,他们的工作首先是为中国共产党及其议程服务。”

长期以来,中国对媒体实行严厉的监管。除了要求所有的新闻类媒体都必须是国营之外,记者证考试也并非自主报名。一般来说,必须在有资质的媒体工作满一年后,方可由单位申请参加资格考试。

改革开放以来,官方媒体走向市场化改革,很多党媒开始办起了都市报。尽管报禁犹在,但遍地开花的都市报仍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针砭时弊。

然而,网络时代的到来让中国当局感到更大的威胁,对于网络媒体的监管不松反严。腾讯、新浪、网易等大型民营网络门户网站,即使拥有庞大的用户数量也不被授予新闻采编资质,它们只能对官方媒体的内容进行转载。

习近平上台后,对于新闻管控更加收紧。2014年,中国网信办下发规定,禁止个人和没有新闻资质的媒体生产时政新闻内容,这意味着仅官方媒体才能在微博和微信等社交平台上发布时政内容。

2016年初,习近平接连视察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社等三大中央媒体,提出”党媒姓党”的口号,要求媒体“绝对忠诚”。同年6月,全国人大通过了加强互联网信息监管的《网络安全法》。

今年4月,无国界记者(RSF)公布全球新闻自由指数,中国相比去年再下跌1位至第177名,位列全球倒数第4。该组织称,中国是关押记者人数最多的国家,目前至少有60人身处狱中。

 

CDS档案 | 习近平思想

 


© 与光同尘 for 中国数字时代, get_post_time('Y'). | Permalink | No comment | Add to del.icio.us
Post tags: , , , , , ,

Feed enhanced by Better Feed from Ozh

【真理部】如何应付外媒记者的采访

$
0
0

接福州外事办公室来电:

近日,发现有外媒记者在福清、长乐活动,与英国偷渡者死亡事件有关,经请示省外办负责记者工作的处长,杜甫如下:

“如果遇到外国媒体记者来采访,如果有记者证,具有合法采访身份,可以正面宣传介绍我方近年来发展成就,村民安居乐业等正面信息,借此机会宣传我方乡村发展成就,不要加予干涉。如果进入敏感区域,可以劝离。”

长乐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9年10月26日

请政府办值班室政务网通知各单位,各镇乡街道按上级外事部门要求开展工作。

2019年10月26日

CDS档案 | 新闻自由


© 我是一只草泥马 for 中国数字时代, get_post_time('Y'). | Permalink | No comment | Add to del.icio.us
Post tags: ,

Feed enhanced by Better Feed from Ozh

美国之音 |“十位最紧迫”记者榜首,国际组织关注被拘押中国记者黄雪琴

$
0
0

作者:萧雨


被拘禁的中国独立记者黄雪琴位列倡导组织“一个自由媒体联盟”2019年12月“十位最紧迫”(10 Most Urgent)记者榜首。

华盛顿 —一个国际新闻自由倡导组织星期一(12月2日)公布了这个月的“十位最紧迫”(10 Most Urgent)记者名单。被当局拘押的中国独立记者黄雪琴位列名单榜首,即名单中紧迫程度最高的案例。

总部设在纽约的“一个自由媒体联盟”(One Free Press Coalition)组织说,这位曾报道香港抗议的记者因“语焉不详的罪名”被拘押。

现年31岁的黄雪琴是一名独立记者,也是一位知名的女权活动人士。在中国刚刚起步的“我也是”运动中,她公开了自己2017年在工作场所受到的骚扰,还曾帮助几十名女性在网上举报性侵和性骚扰案件。 2018年她发起的一项性骚扰调查显示,83%以上的中国女记者曾在职场遭受性骚扰。

2019年10月17日,广州警方以“寻衅滋事”指控将黄雪琴刑事拘留,此前她曾赴香港参加“反送中”游行,并在互联网上分享了她的经历。 她的文章随后被删除。当局没收了她的护照, 并骚扰她的家人。上星期,在被拘押了40多天后,黄雪琴被转为“指定居所监视居住”。

总部设在爱尔兰的非政府组织“前线卫士”说:“黄雪琴被指定监视居住,但我们不知道她具体被羁押在哪个地点,等同被强迫失踪。在这种情况下被羁押的人士受酷刑的风险很高。”

一个自由媒体联盟 (One Free Press Coalition)是一个新成立的由编辑和出版商组成的联盟,利用其全球影响力和社交平台,聚焦世界各地那些因为揭露真相被监禁、受攻击和遭遇不公的记者。 该组织每个月初公布“十位最紧迫”记者名单,迄今已发布十份名单。

除黄雪琴外,这个月的名单还包括为自由欧洲电台工作、被控“公开煽动恐怖主义”的俄罗斯记者普罗科皮耶娃(Svetlana Prokopyeva)和因报道践踏人权被监禁的吉尔吉斯斯坦记者阿斯卡洛夫(Azimjon Askarov)等人。

美国非政府组织 “保护记者委员会 ”说,黄雪琴最高可能被判五年徒刑。在该组织2018年的年度报告中,中国是继土耳其之后,全世界监禁记者第二多的国家,共有47名新闻工作者被拘禁。

 

CDS档案 | 黄雪琴

相关阅读:

【众人推】#FREEXUEQIN释放黄雪琴!

中国之声 | 性骚扰调查发起者黄雪琴:如果我们继续沉默,就是帮凶

女权工作者、记者黄雪琴失联一周,疑被刑事拘留

MATTERS | 黄雪琴 : 记录我的“反送中”大游行

德国之声 |报告:中国关押记者人数全球之冠

$
0
0

据记者维权组织调查统计,全球至少有两百多名记者系狱。中国就有48名记者在狱中,是世界上关押记者人数最多的国家。

据总部在纽约的”保护记者委员会”(Committee to Protect Journalists)周三(12月11日)公布的年度报告,目前全球各国至少有250名记者身陷囹圄。而中国是关押记者最多的国家,北京专制当局加大了对独立媒体的打压。

以人数排列,其它将记者投入监狱的国家还有土耳其、沙特、埃及、厄立特里亚、越南、伊朗和俄罗斯等。记者常常被控以”危害国家”或”传播假新闻”的罪名。

据保护记者委员会统计,2019年中国有48名记者被关押,比2018年增加一人。由此今年中国取代土耳其(47名)成为全球关押记者最多的国家。此前土耳其连续3年居”榜首”。

报告称,中国当局对新疆地区的打压,导致数十名记者被捕,其中一些人因数年前发表的报道而入狱。

在土耳其,尽管被拘记者人数从2018年的68人减少到47人,但其实情况并无改善,而是反映了埃尔多安政府清除独立报道和批评性言论的结果。该国”独立报道几乎消失殆尽”,大量记者失业、流亡或在恫吓之下进行自我审查。

报告称,土耳其政府关闭了100多家媒体,许多媒体人被控”支持恐怖主义”。目前土耳其有数十名记者的案件在司法程序中,他们仍有可能被判刑入狱。

报告指出,中东地区的威权政治、民众抗议和局势不稳造成这一地区系狱记者数量上升。沙特和埃及分别以26人的记录并列第三位。

报告认为,上述国家的领导人没有显示出放开批评性媒体的意愿,习近平则系统性地”对媒体施加前所未有的、更为严格的管控”。

报告提到了中国自由记者黄雪琴的个案。黄雪琴因参与、报道香港的”返送中”示威活动于今年10月被逮捕。

过去一年,有30名各国记者因”传播假新闻”指控被捕入狱。2018年的数字是28人。这一指控出现最多的国家是埃及,但也有俄罗斯和新加坡的记者受到此类指控。

 

CDS档案 | 记者

自由亚洲|陆媒新职业道德准则:以习思想武装头脑

$
0
0


2019年12月15日,中国大陆记协新修订的《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明确表示,新闻工作者必须以“习近平思想”武装头脑,却同时又强调,要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资料图/法新社)

充当党的喉舌被视为中国大陆媒体的主要功能。中国记协周日(15日)也在新修订的《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明确表示,新闻工作者必须以“习近平思想”武装头脑,却同时又强调,要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有前记者认为,新的一套标准反映在中国从事新闻行业今不如昔。

根据周日公布的新准则,中国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增强“四个意识”,也就是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也就是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这是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10年来首次修订《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独立媒体人高瑜认为,新的一套准则反映了在大陆当记者今不如昔。


游客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展览上看到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图片。(法新社)

高瑜:“(上世纪)八十年代我那会还在工作。我们(新闻从业员)都要改革开放。当然,我们的批评也是小骂大帮忙,但是绝没有像现在这种作为紧箍咒来束缚新闻界的头脑。就连新闻工作者最好的朋友胡耀邦也提出了比例:正面报道,也就是要表扬的稿子应该占80%,批评的稿子占20%,只是有这么一个约束。”

大陆新闻行业不如30年前

她说,时隔30年,当年的改革意识如今已彻底瓦解。

高瑜:“党领导一切,东西南北中,工农兵学商都要听党的领导,用‘四个意识’、‘两个维护’来束缚新闻工作者的头脑。作为新闻领导更需要用这个衡量编采人员的政治方向,(决定)哪个是好稿子,哪个是坏稿子,哪个不能用,哪个要上头条。”

在北京市街上墙上贴着一张宣传习近平的海报。(法新社)

新修订的准则还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报道做到真实、准确、全面、客观。坚持网上网下“一个标准、一把尺子、一条底线”。

准则强调,强化互联网思维,增强法治观念,遵守宪法和法律法规,切实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文化安全和社会稳定。要努力培养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生动诠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着重讲好中国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

高瑜:“真实性要服从于党性,如果不符合党性那怎办?我觉得,真实和党的原则与要求是违背的,所以现在看报纸全是假话空话。改革40年,我认为现在新闻是最没有真实性的,几乎成了全国山河一片红。”

高瑜预料,往后中国新闻工作者的处境会非常艰难,不排除会有更多记者因触犯禁忌而被当局逮捕。

CDS档案 | 新闻自由

時務觀察 | 2020年,独立记者的坚守与使命

$
0
0

2019年的最后一天,我的朋友刘虎在其朋友圈分享了他的2019年总结。与其说是个人的年终总结(如下图),不如说是一名秉笔直书的记录者对过去一年部分重大新闻事件的检索和对公共事务中当事人原本面目的还原。

这位曾经实名举报前重庆市副市长马其正等官员贪腐渎职的都市报记者,却遭北京警方罗织莫须有之“诽谤罪”而无辜身陷346日的牢狱之灾。在重获自由后,笔耕不辍,依然矢志不渝,专注于时事评议和公共议题的写作。

而比刘虎更早、资历更老且因良心蒙难更甚的,则是为了新闻理想三入囹圄的高yu,她用三次失去自由的代价,让我们这代新闻人还不至于全部沉沦,也不至于让下一代在和平转型后嘲笑我们。

人的一生岁月有限,诚能为追求自己的理想蒙难或牺牲也是值得的,因为这是获得做人尊严所付出的代价。诚如前美国总统托马斯·杰弗逊所说,“哪里有媒体(出版)自由、人人皆识字这两个条件,那里就天下大治。”可惜,马上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我们,几乎人人皆识字,但出版自由的阙如以及公权力对待新闻人的态度,却未带来天下大治。

泱泱华夏,千万记者,如高yu、刘虎这般秉石刀铁笔于暗夜里刻画检索并为信仰而蒙难者寥若晨星。没有这些独立记录者的付出,真正的新闻出版自由又岂会从天而降?他们让无数党报都市报“记者”汗颜形秽,他们亦让公民记者的称号熠熠生辉!

新年已至,在风雨如晦、逼仄恶化的大环境下再谈这些新闻理想,可能会遭来“虚伪矫作”的微辞。贩卖虚假希望固然不讨喜,但公民记者和独立新闻人所应坚守的价值和责任依然不能抛弃,因为这是维系真相之火不至于熄灭,世道人心不至于彻底堕落。

很多时候,真相之所以常常被混淆,是那些拿着新闻记者证号称“资深媒体人”没能守住职业的基本底线。这种坚守是脆弱的,有时候会使人饭碗丢掉、有时候会使名誉受损、有时候会伤害亲情,当然更惨痛的是失去自由。

在这个暗黑不详的时代,从事新闻报道或独立纪录工作已是殊为不易,特别是选择揭穿权贵互惠黑幕后却遭权力反噬和报复的良心记录者。一名公民记者和独立新闻人所应具备的共性一定是:闳识孤怀、家国情怀和人文关怀。包括对真理的孜求、对良知的坚守和对道义的担当。

新的一年,希望独立记者、公民记者以及所有与假大空作对的发声者们对自己在时代中的定位有更清晰的体认,面对现实,正面说话,严肃讨论公共问题,不绕圈子、不玩世不恭,对言论自由等最基本的民主价值和最起码的是非不含糊,努力拥抱新媒体和新技术,以便像水一样,在不断的封堵中越过障碍,生存下来。

冀望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中国独立新闻人们在2020年合力起来,砸掉束缚身心的各种精神枷锁,推动社稷走上和平转型之路,并为下一代生活在自由公平、民主正义、文明慈悲的阳光下努力前行。

 

CDS档案 | 新闻自由


© 与光同尘 for 中国数字时代, get_post_time('Y'). | Permalink | No comment | Add to del.icio.us
Post tags: , ,

Feed enhanced by Better Feed from Ozh


胡同阿伦特 |关于新闻,什么是真正的鸿沟?

$
0
0

今天在豆瓣首页上刷屏的一篇文章:我看见更大的世界露出了缝隙 ,看得我如鲠在喉。忍不住又要跳出来说说到底什么是新闻。

虽然随着新闻业的发展,有了不同领域的专业记者(比如体育、娱乐…),但新闻业的核心业务,或者说核心存在价值,是涉及公共利益的调查报道和严肃新闻,而且在后真相时代,这种价值则显得更加重要。

2007年成立的专注调查报道的非盈利机构ProPublica,在自己的Mission里写道:

To expose abuses of power and betrayals of the public trust by government, business, and other institutions, using the moral force of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 to spur reform through the sustained spotlighting of wrongdoing.

放眼国内,符合这种标准的,只有财新等少数还在坚持做严肃报道的媒体。所以,如果代表大陆编辑部讨论新闻报道的困境和选题的意义,那么有资格的是这些媒体的记者,而不是随便哪家报纸杂志都能代表“大陆编辑部”。

大陆编辑部尚未面对假新闻泛滥的困境,我们的战场在微信公众号,发布一条重磅调查报道之前,编辑部要花漫长时间调查某家医疗公司的靠山,判断这个报道是否能正常传播。在发布之前,记者们要花一整天时间开会,反复调整标题的字词,保证报道能在朋友圈吸引眼球,得到匹配的传播度。

大陆编辑部尚未面对假新闻泛滥的困境?Really? 简中的自媒体公众号阴谋论、假新闻满天飞,连个可靠的信源都难找,我看到的坚持对抗假新闻、辟谣的就是反吃瓜联盟,从2016就开始做这些事情。如果一个记者觉得微信公众号起标题、十万加是自己面对的困境,而不是假新闻泛滥,我真觉得挺愧对自己顶着的名号的。

如果没用硬核的调查技巧做过稿子,觉得那都是屠龙之技,也许不是因为领域,也不是因为媒体环境,而是因为you are simply not a real journalist, or you are not doing real news。不是因为名字一样,就可以share the glory of real journalists, and you cannot speak for them, either.

然后中间也提到了#metoo运动。作为前新闻人,我通常根据微信朋友圈的刷屏情况确定热点,我自己观察到的情况是,国内关相关新闻的爆料和报道,去中心化的个人而非机构号,或者是和女性权益相关的组织。然后主流媒体的报道都什么德性呢?想必,大家还没忘记Jingyao案中“激吻、鸳鸯浴”这种下流的标题。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会认为塞尔维亚女记者的问题是个过于基础的问题?

直到最后的提问环节,一个塞尔维亚女记者走到话筒前,她二十七、八岁,扎马尾辫,衣着清爽,张口却问了一个过于基础的问题:你们是怎么开始这些选题的呢?她问,你们编辑部的男性领导层不会忽视这些话题吗?你们怎么说服他们去报道这种新闻?新闻一旦报道出来,你们的媒体不会遭到社会抗议吗?

如果我们真的要讨论新闻的专业主义,那么势必要讨论如何在媒体机构内部建立防火墙,保证采编的独立性;同时也可以讨论的就是,如何建立一种机制,最大程度限制主编个人意志对报道的干预,让这样的报道能被读者看到。这怎么会是过于基础的问题?

NYT 网站上有一个 A Handbook of Values and Practices for the News and Editorial Departments,如果有兴趣可以去翻一下,里面事无巨细地规定了编辑部和记者行为的方方面面,其中就包括关于以上问题的规定。或许可能看起来“过于基础”,但这是这些过于基础的细碎的规定保证了机构报道的公正和独立性。

然而所谓公正和中立很多时候也是相对的,记者、甚至媒体的报道会不会存在偏见和立场先行的问题?当然。关于NYT的报道(尤其是关于中国的)中的偏见和“弱点”,我能写一本书出来,但原文中所说的,戳破一条所谓人人心知肚明的谎言不是其中的任何一种。

当天下午,在跟一位驻美工作的中国同行聊天时,我复述了这场讲座的内容,感慨美国调查新闻的开放度和那条视频带来的震撼体验。然而当我说完,同行有不同意见:特朗普自称没从父亲那继承财富,这在美国是人人心知肚明的谎言。花了一年时间戳破这么一条谎言,然后呢?这么珍贵的团队,把这一年时间投入到更有突破性的选题上,不是更有价值吗?

又一条鸿沟出现了。对美国媒体的调查性报道、对普利策新闻奖,其实我也是带有刻板印象的,全然以一种「高水平」、「完全合理」的角度来看待。从未想过这些稿子也有其弱点,像国内的很多中文稿子一样, 价值、意义、文本独特性、社会反响,常常并不是统一的事情。

这个时候,我要继续Journalism 101了,即使人人心知肚明,但只要未经验证就不是新闻事实。如果戳破了President的谎言都不算有突破性,那什么样的报道才算有价值?再次强调,美国媒体的调查性报道和普利策新闻奖的核心是符合公共利益符合公共利益符合公共利益(划重点),不关乎什么文本独特性、价值意义、社会反响等有的没的标准,如果像自己说的有七年的从业经验,还以「高水平」、「完全合理」这些刻板印象去想象普利策,建议去美国读个新闻本科,基本一年级入门就会讲这些。

宗教杂志、非洲气候难民、印度的女性权益、汉堡的穆斯林群体……很多话题看起来简单,真的聊上两句,就发现有太多背景信息都在我的视野范围之外。在我做记者的第7年,我已经去过不同的大洲,见识过发达和不发达国家,以为对许多事情有最基础的认知。

最后再说一点,原文列举的宗教杂志、非洲气候难民、印度的女性权益、汉堡的穆斯林群体…所谓看起来很简单的话题,到底哪里简单?说回美国的新闻教育,我们学院为了让学生毕业后能从事专门的报道,所以本科的课程设置中,除了新闻专业课,还需要选择一门基础学科作为自己的specialization;至于记者也有“专家型记者”这样的提法。真的不是临时看一些二手资料,对某个话题了解些皮毛就可以去写报道了。这种以为自己有“基础认知”、“话题简单”的态度真的是太轻浮了。

这或许听起来很不客气,但国内大多数媒体就不要对标NYT之类的大报了,你们的所谓报道和人家的严肃新闻、深度报道真的不是一码事。希望很多媒体人可以意识到,所谓的政治议题、工作环境,思维习惯、文化背景造成的鸿沟,以及「选题的意义」的解读不同,可能只是因为你们的确做的是两码事,一个是新闻一个不是;最后说到「工作的意义」,没找到真的只是因为从新闻报道的角度说的确没有意义。

如果这篇文章出自一个新闻本科生,或者入行新人之手,“世界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平”这样的感叹还可以夸赞一下;但一个已经工作了七年的老记者,这样的感慨就有些说不过去了。再说句不好听的,真的要到汉堡,和各国记者交谈才会感受到这种鸿沟?只要有多个的信源摄取信息、再蹲守下社交媒体,稍加对比,都不要说国际新闻,关于中国的报道都看得出巨大鸿沟(但我不能展开说,展开说我号就没了)。而且,认识到这种鸿沟,认识脚下的土地,看见屋子里的大象,或许比前面提到的所有鸿沟都有价值。关于新闻,真正的鸿沟是什么呢?

Still Journalism 101:忌自我感动,忌无病呻吟。

差不多四年前,普利策奖公布时发过一篇文章,如果不是普利策,你还会关心东南亚渔船上被奴役的渔民么?,如果看到这篇文章的你是有“新闻理想”的在读生,希望对你有帮助:新闻报道需要的从来不是兜售情怀和标榜理想,甚至追求所谓的“文本独特性”,这些都是BS,what really matters从来就只有四个字公共利益.

我同意,人要时时警惕自己的局限性,但既然反思了,那大抵不该如此避重就轻,找不准症结。

【网络民议】武汉疫情再一次将言论自由的问题彰显到一个新的高度

$
0
0

武汉疫情再一次将言论自由这个问题彰显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如果没有言论自由是非常可怕的,言论自由是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民自由安全的最重要的前提。

言论自由就是一个国民,他既有权利说正确的话,也有权利说错误的话。如果只要求国民说正确的话,不让他说错误的话,那么我们就无法判断哪些话是正确的,哪些话是错误的。正确的话得不到大家的检验,错误的话也得不到大家的纠正,结果最大可能反而是正确的话被掩盖,而错误的话大行其道,就比如武汉疫情初期说不具有传染性或传染性不强这样错误的话利用官方渠道大行其道,使大家放松警惕,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言论自由并不等于国民可以编造虚假信息或者明知虚假信息而进行传播。如果你编造虚假信息或者明知是虚假信息进行传播,那么就可能涉嫌违法甚至犯罪,就要受到法律的追究惩处,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如果国民不知道是虚假信息,但是根据自己生活常识判断他获取的信息是真的而进行传播,这样的言论就不应当被禁止,这样的传播仍然属于言论自由范畴,如果国民获得某一信息他必须求证,这样的信息是真的才可以去传播,那危害将是巨大的。

就比如在武汉有8位公民获取了疫情这样的信息,根据他自己内心判断,有可能是真的而去传播,这种行为就不应当被禁止,更不让被惩处。这样的信息广泛传播开来,才可能使官方引起足够的重视,进一步利用官方渠道官方力量去求证这种信息的真假。如果最终确认是假的官方及时发布公告澄清,如果是真的,也让市民及早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

现在官方把制造传播虚假信息与公民没有证据证明他获取信息的真假而去传播完全等同起来,只要你没有证据证明你所传播的信息是真的,那么你就是在传播虚假信息。这种认定非常的可怕。当然如果把公民先行羁押起来进行审讯利用侦讯的力量强迫公民承认自己明知这样的信息是假的而去传播,对于官方来说也并非难事。因此这样的案件最终在司法上,在法院审判中如何判断就显得尤其重要,如果仅仅有口供而没有其他证据证明,公民是明知虚假信息进行传播,那么这样的事实仍然不能予以认定。

在保障公民言论自由方面,我们在司法实践中做的非常的不足,至今为止我们最高人民法院没有将保障公民言论自由有相关的权威司法解释和权威的司法判例可供参考。

于是祸从口出谨言慎行等等缺乏基本公民意识的观点大行其道,我们国家也从一场又一场的灾难中很少吸取到经验教训。我们在不断的犯错误,犯同样的错误。

全体法律人要努力呀。

——段万金律师

以下为中国数字时代编辑摘自网友评论:

嘶***马:刚刚看到的一个总结:不信谣不传谣这口号的本质是垄断说谎权

巴***樵:言论自由不仅是精神生活的需要,也是基本生存的条件。

k***n:我就问一下官方明知不是谣言还要反驳的行为算不算造谣,应不应该依法处置?

黎***1:文中的观点本应是现代公民的常识,可惜,懂得的人不多。尤其是当今的官僚、官员、警察等,对这点缺乏最基本的认识,以致酿成无数大祸而不自知。

四***风:独立的调查记者已经绝种了。我们只要“权威发布“,one voice, one China.

豫***事:难怪以前有句话叫谣言倒逼真相

茉***e:抓造谣的比抓别的违法犯罪的都快

索***6:关注了,评论了说你传谣,不关心吧,新京报等媒体又说老百姓没有防范意识,难哦,无所适从

淡***天:【不造谣不传谣】已经被滥用,它让表达质疑和讨论变成谣言,而造谣违法。永远看不见大象。

圆***里:领导说疫情可防可控的时候没有小将怒气冲冲跳出来说造谣,反而咒微博求助的人母亲早死,疯逼小将唯一的理智是知道骂谁比较安全。

完***V:世界报道自由度2019排名177

你***居:现在政策到舆论的高度统治有一个明显的弊端:完全依赖领导者的好坏。好的领导者自是锦上添花,执行力一流。但如果遇见决策错误,很明显这个错误不能轻易被质疑,问题不能及时被指正,微小的声音会被指责会被忽视,直到这个问题严重到和每一个人息息相关。

二***爱:言论自由就是一个国民,他既有权利说正确的话,也有权利说错误的话。

N***y:感谢在公示前告知我疫情的人,一月初有人传人现象的谣言我也信了,所以才没去武汉,否则已经回不来了

四***风:希望有一天,这片土地能够享受自由。

@***记:不要说假话,不许造谣,是对公权力的要求;对于公民,不允许说错话的危害百倍千倍于谣言。不能把这个道理倒过来使用。

吴***界:起初我以为,SARS之后,中国的疫情防控体制已经大大进步了,于是做了比较乐观的判断。我没想到,在疫情体制进步的同时,这几年中国的舆情体系是大大退步了。而前者抵消不了后者。导致武汉疫情闹到失控、最后不得已采取“封城”这种极端措施。

任***s:从堂而皇之的说谎到扭扭捏捏的说谎到部分说谎到部分不说谎到选择性说部分真相到信息公开透明,看似无数的碎步其实只是一步之遥,却是前现代政体治理体系无法逾越的鸿沟。

她***里:我还想请问武汉政府说的“武汉救治不了,没人治得了的全球领先实验室“现在有什么成果了?

青***萄:很多人觉得言论自由没什么用,但是当出现这种公共危机的时候,就会发现普通的公民权有多重要。是呀言论自由在你平时循规蹈矩的生活中可能没用。但是遇到大型的公共生活危机呢?两次疫情的只隔了17年。你一生有多少次会遇到这样的危机。而当危机降临在你身上的时候,你会发现言论自由的重要性!

不***股:霍姆斯和布兰代斯法官在1927年惠特尼诉加利福尼亚案中的判词里写道,“一个有序的社会不能仅仅依靠人们对惩罚的恐惧和鸦雀无声来维系……理性的力量通过公共讨论才能产生,才能被信仰;而唯有这种力量,方能打破由法律这种最为激烈的强制命令所造成的沉默”。

陪***机:在中国,真话像病毒一样可怕。

韩***3:后人而复哀后人

喵***锵:“言论自由”、“公民意识”、“人权”这几个词在中国已经被污名化了,很多人的看法是:普通人传达了一个错误的信息,那他是在造谣是在制造恐慌,官方传达了一个错误的信息,那他们是在说有用的话是在维护稳定。实在是令人啼笑皆非[允悲]普通人可以被任意辱骂,但公权力机关及人员连句奶奶的腿都听不得

郑***邪:掩瞒疫情!控制舆论!以维稳思维干扰媒体报道!压制言论自由!然后由你一张嘴来高唱“可防可控”?现在怎么样了!你们的可防可控防的是什么控的是什么?难道要一再的重演非典那样的悲剧才来亡羊补牢吗?人民的生命不是给你们浪费来吸取教训的! ​​​

松***3:公民对信息真伪的证明的唯一渠道就是官媒,而官媒又——你让公民怎么证明?只要不是恶意造谣、诽谤,就应该允许民众说话。我的微博被封两个多月了,而我却不知道我的哪句话说错了。

阿***抗:我觉得新闻媒体和舆论不应该受任何势力控制,每一个控制它的人都将会酿造残酷的悲剧!

大***蛋:吃野味,限制言论,隐瞒真实信息。太阳底下无新事,可人怎么总数次踏入同一个错误里。这里面根本的问题其实很难很难改变,觉得真要往根部说这是整个体制需要大洗牌的事情。到了这种魔幻的时候真的看不清,能往哪里努力。

好***:现在网络上有一种声音说,即使你知道事情的真相也不应该说出来,说出来会造成社会恐慌,会给国家添乱。这些愚蠢的网民比邪恶的公权力还可怕。

大***行:英国人穆勒两百年前发现了言论自由定律:禁言导致错谬。如果被禁的言论是正确的,人们就只能接受错误的言论;如果被禁的言论是错误的,正确思想就失去了在与错误思想交锋的过程中验证正确性的机会。都在验证穆勒定律,有的从正面验证,有的从反面验证。但都证明了一个事实:所有禁言的国家必定犯错。

上***毅:互聯網變內聯網、網絡刪帖、資訊不透明、信息封鎖和言論管控等,會在民間堆積起對社會的不信任感,它會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這時候如果出現重大安全事件,當然會在民間引起恐慌,因為之前已經開始不信任了,所以自然也就不會那麼聼指揮了!!!

是***呀:自由而公开的讨论是接近真理的可靠途径;在公开的辩论中,好的和真实的观点终将战胜谎言和欺骗;任何试图利用权威的力量来压制言论的自由表达的做法都是不合理的。

B***e:  这学期传播学概论讲到美国苏利文案,法官指出:“错误的陈述也有‘呼吸的空间”,故也需要保护。苏利文案第一次提出了诽谤罪成立的三原则,美国言论自由的外延得到扩展。   “公民履行批评官员的职责,如同官员恪尽管理社会之责。”而这一点,对于媒体来说意义太大了。

 

CDS档案|武汉肺炎


© 与光同尘 for 中国数字时代, get_post_time('Y'). | Permalink | No comment | Add to del.icio.us
Post tags: , , , , , , ,

Feed enhanced by Better Feed from Ozh

梁文道:“武汉肺炎”:公众生命安全与信任感,比社会情绪稳定更重要

$
0
0

今天实在有太多原本非常客观、正常的信息和内容,都在某种特殊逻辑之下,被当成了所谓的“负面消息”;而一旦成为负面信息,我们的处理方法就是不断隐瞒它,压抑它,直至让它消失。

这样的后果,只会让“信任”这种珍贵又稀缺的社会资源消失殆尽。

2003年的SARS(俗称“非典”)已经过去了17年,那次疫情对我来说,是个永远无法忘记的灾难。

我当时曾经目睹一群医护人员如何日以继夜、前赴后继,如同上战场一样,抱着牺牲的决心,走进特别加护病房;整座城市因为疫病而陷入骇人的萧条。

如今,17年过去了,我们到底有没有从当年那场疫情中学到些什么呢?

 

1.戴好口罩,不仅是为了自我防护

 

很难说。比如这两天我看到一些记者的采访,从武汉到广州,有些乘坐高铁的乘客本来戴着口罩,但一到达广州就把口罩摘了下来,因为认为自己总算离开了一个危险的地方。

可是,戴口罩的目的其实并不只是为了防止自己被感染,另一个很重要,甚至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万一自己身上已经感染了病毒,但是还没有症状显现,我们戴口罩其实同时是为了要保护他人,保护身边那些我们不认识的人,不让病毒持续传播,造成更严重的后果,这是口罩一个更重要的目的。可是我们好像忘了。

前不久在北京机场,我发现几乎只有我一个人在戴口罩。当然,那时候还没有把这件事情的严重程度提高到国家层面,很多人都还没有意识到我们身边已经潜伏了危险。

这也是因为,不久前在国内很多地方,许多民众其实根本不知道武汉原来爆发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疫情,或者缺乏有效的了解。

 

2.病毒将扩散至多远,现在还是未知数

 

截止目前(1月21日晚11点),确诊病例已达319例,疑似案例有158例,其中已经有6人死亡,并且已经向周边地区和国家蔓延。至于病毒将扩散至多远,现在还是未知数。

疫情实时地图,来源| “丁香园”

参考:丁香园: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每日播报| 2020.01.22

 

这次武汉肺炎的第一个病例其实早在12月8日就已经出现,为什么一个多月时间里,大众对它的了解还非常有限?

12月28日,当首例病例出现20天后,武汉市卫健委对外通报了27例确诊病例,当时还特别强调,没有发现“人传人”的案例。

按照这种说法,也就是说,从12月8日发现首例肺炎病情的存在,到28日确诊27例这段时间内,这些病患难道都是因为曾经接触过野生动物,或者进入过最初疫情发源地华南海鲜市场所造成的吗?

如果事实如此,那么武汉市华南海鲜市场内的那些野生动物甚至家禽家畜,它们有多大面积受感染的情况?然而,当有记者12月31日去武汉探访,发现华南海鲜市场仍在正常营业,直到1月1日才闭市。

1月16日,武汉卫健委对外宣布只发现了41例确诊病例,但同一时间,日本、韩国、泰国等周边国家都已经发现该肺炎病例。但是彼时国内除了武汉之外,周边地区也都尚未对外公布是否有确诊或疑似病例。

为什么周边国家都已经发现病例,但是离武汉很近的地方,人流往来更加密集的地方,反而没有发现问题?

紧接着来到了1月18、19日,忽然数字就暴增至200多例,并且其他多个城市也都开始通报出现疫情。

回想1月初,武汉官方还未明确疫情的准确来源,也未明确“人传人”的情况,可是却强调疫情“可防可控”,但是如果来源都尚不明确,如何能够认为它是“可防”?如果连“人传人”的途径也无法确认,如何认为是“可控”?

1月18日,当疫情不断被曝光的情况下,武汉市江岸区百步亭花园社区居然还举行了一场“万家宴”,4万多个家庭一起共度小年。对此很快就有声音质疑,疫情尚无法确实防控情况下,如此大规模人群聚集并不适宜,但负责人却告诉记者这是社区传统,目前一切正常。

整场疫情到底还会扩大到什么规模呢?

 

3.放开公共议题的讨论空间,才可能真正有助问题的解决

 

前不久,英国伦敦帝国学院曾采用一项病毒爆发的模型估算,目前应约有1,700人受到了新型冠状病毒的感染。

1月21日,香港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表示,根据他们的最新模型估算,最乐观估计是武汉至少有1,300个人可能在1月1日至1月17日之间感染“武汉肺炎”,这个数字可能还会更大。

但为什么目前我们看到的数字还远未达到估算?有可能是已患病患者尚未就诊,或者就诊过程未明确诊断出病情,具体情况我们仍然不甚明确。

在这样的情况下,有部分人士认为,我们也需要同情且理解官方行为,在当时疫情情况并不明晰的情况下,“大多数人没想到疫情后来会发展得如此严峻,社会情绪的稳定肯定是官方当时的优先考虑”。

但是,在我看来,如果一座城市已经发生了一场疫病,尤其已经感觉到这场疫病并不简单,或者还未弄清病源和病毒是怎么回事,作为官方,最优先担心的应该是社会情绪的稳定吗?我想恐怕不是。

那应该是什么?是人命,首先考虑的应该是大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这才是所谓的“优先考虑”。

的确,网上的各种传言以及探访的记者和自媒体可能有不负责任的地方,他们也都不是专业人士,所说的话也不尽准确,没有掌握全面的信息,报道的内容也不尽全面和完善,那么,谁掌握着准确、全面的信息呢?

真正掌握着准确、全面信息的人,是否应该第一时间向大家公布疫情的情况和进展?向大家普及相关的科学、准确的知识和信息?

按照2003年的情况,当时也出现了迟报、瞒报的情况,有部分相关人士因此受到处分,但为什么遇到疫情他们总是会选择不上报或者迟报、瞒报的情况?

一种解释就是,有不少人会不自觉地将这类疫情新闻当作一种“负面新闻”,这些负面消息很可能会影响自己的政治仕途,这当然是一种官场逻辑。

可是当一个地区发生了疫情,我们为什么会认为这是一种“负面新闻”呢?难以否认,这当然不是个“好新闻”,但是实质上疫病的发生往往是不是人为控制的。

即便是海鲜市场里可能存在管理的疏漏,但真正发现问题之后,更应该展现的是权力机关的责任感和魄力,去及时处理、及时控制疫情的扩散,这样才是真的对得起民众的信任,是不是?

今天我们中国实在有太多的新闻,有许多本来非常客观、正常的信息和内容,都在某种特殊逻辑之下,被当成了所谓的“负面新闻”;而一旦成为负面新闻,我们的处理方法往往是不断隐瞒它,甚至压抑它,直至让它消失。

对于那些真正能够掌握更全面情况、或者比大众更具备专业知识和处理能力的专业人士,以及相关公务人员,这时候是不是更该考虑到往后各个权力机构的公信力问题?

 

4.公众信任,一种珍贵又极易受伤害的社会资源

 

信任,原本就是一种最重要又最稀缺的社会资源。没有信任,社会就不可能存在。

为什么很多时候,民众宁愿相信网上的流言,而不愿相信政府、不愿相信官方媒体、不愿相信专家?

别的国家是否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肯定也会,尤其在今天社交媒体大行其道的年代,大众对所有主流的体制的传播都抱有一定程度的不信任,但是很多类似情况在一些地区却不会那么严重,为什么?

以英国为例,如果发生了一场涉及某个移民族群与瘟疫的谣言,同样很有可能有人趁机散播谣言、煽动情绪,把整个疫情演变成一场社会危机,煽动大众对某个族群的针对性歧视,甚至发起对他们的攻击。

这时候,政府就必须要站出来辟谣,首先向公众说明疫情到底是什么情况,同时说清与所谓的族群到底存在什么关系,争取让大众更加了解真相。

当然,很多人肯定认为,全世界的政府都会骗人。那么这时候民众又需要透过什么渠道来了解真相?那就是媒体机构。

这时候会有许多媒体进行深度调查,比如常常批判政府的几家主流媒体,例如《卫报》、BBC,它们通常也会出来对疫病进行辟谣和说明。

假如媒体机构的话你也不相信,那么还会有比如帝国理工学院、剑桥、牛津、爱丁堡大学,这些大学的研究机构和学术权威也会出来发表研究情况和说明。

除此之外,社会上的一些道德权威,比如圣公会的坎特伯雷大主教,这样比较具有公信力的道德楷模,他们也会站出来澄清疫情情况。

正是为了保证公众的信任能够存在,为了让社会可以正常运作,人类设计了各种制度去保障“信任”这种极其必要但却易受伤害的资源,例如权力与利益的分化。

就像前面所说,因为相信媒体与官方的利益不同,所以媒体不会为了政府或权力机构文过饰非,同样的,学院机构和道德权威与前两者的利益也不尽相同,所以不会掩饰他们的错误和疏漏。

现在如果回看我们这里,无论主流媒体、学院机构、政府机关,基本上利益都是相互关联在一起。因此我们真正面对的问题是什么?

假如民众选择不相信主流媒体,那可能是对全套体制的不信任。

假如做过一次瞒报谎报某项疫情情况的话,随之带来的结果就是民众对政府再次失去信心。

更重要的是,不只对政府机构失去信心,对媒体也失去信心,对学术机构失去信心,包括对社会上许多权威人士、意见领袖也失去信心,因为他们会认为这些人也都要按照官方口径来发表言论。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更应该珍惜自己手上非常稀缺的信任资源。

关于公众信任,早在当年“非典”时期我就已经谈论过很多次。现在,17年过去了,我们又学到了什么?

 

CDS档案|武汉肺炎


© 与光同尘 for 中国数字时代, get_post_time('Y'). | Permalink | No comment | Add to del.icio.us
Post tags: , , , , , , ,

Feed enhanced by Better Feed from Ozh

财新网|管轶:身经百战,这次感到极其无力

$
0
0

根本没法跟SARS疫情相比较,SARS传播链清晰,但武汉肺炎已经扩散出去。

【财新网】(驻香港记者 王端 文思敏)

管轶昨天(1月22日)刚从武汉回来。

“连我都选择做了逃兵。”管轶是病毒学研究领域专家,目前担任香港大学新发传染性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以及流感研究中心主任,稍早前他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对武汉肺炎可人传人、发展曲线等做出了精准的判断。(参见报道SARS专家管轶:武汉肺炎发展曲线与SARS高度相似

“我现在在自我隔离。”管轶把自己锁在房间里,1月21日-22日,他和团队来到武汉,希望可以帮助找到动物源和对防疫工作的合作,但“有心无力,悲从心来。”

在2003年SARS爆发期间,管轶与其团队在广东发起SARS病原调查和诊断,率先分离鉴定出SARS冠状病毒并证明果子狸等市场野生动物是SARS的直接来源,通过建议政府取缔野生动物市场,遏止了SARS的再次爆发及流行。此外,他曾确定了目前在东南亚、欧洲和非洲地区传播的H5N1流感病毒的所有主要前体和传播途径,提供了世卫组织提出的大多数大流行前期H5N1疫苗株。

武汉疫情仍在蔓延。截至1月22日24时,国家卫健委公布,全国25个省(区、市)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571例,其中重症95例,死亡17例。其中,截至22日晚上8点,湖北省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444例,17例死亡病例均来自湖北。1月23日凌晨两点,武汉市终于发布交通封城的通告。

管轶1月15日曾接受《大公报》采访时乐观估计形势,但如今研判急转而下,他对此回应称,因为武汉市卫健委1月11日至16日发出的通告中均维持肺炎病例41例,无新增病例。“当时我还有点乐观,如果再过几天,即超过12天没有新发病例,就说明我们将打赢这场硬仗。”

管轶1月23日上午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指出,现在封城,实际效果存疑,因为不少人口已经流出回家过年,保守估计,武汉肺炎感染规模也要比SARS多得多。

此外,香港大学联合病毒学研究所副所长朱华晨也表示认同,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的影响力将远远超过当年SARS的规模。她指出,目前的病例资料来看,这个病毒导致的症状差别很大,从症状很轻微甚至隐形到重症患者都有,而SARS总体来说大部分都是重症患者,感染后很快会出现症状,因此这次的武汉肺炎相较于SARS来说,更加难以防控。从长期来看,毒性非常强的病毒反而难以长期存活,因为染病的人会很快被发现、被隔离,甚至很快去世,病毒不太容易找到更多被传染对象。

作为一种新病毒,发展轨迹一般是:初期传播力弱,整体来说被感染的人症状也较为轻微,但如果没有在这个黄金时间段将病毒控制住,有可能就会造成大面积感染。一旦病毒在很多人体内存活并适应人体后,就有机会进一步变异,产生更强传播力、毒性更严重的变异。朱华晨表示,如果武汉新型冠状病毒传播面已经非常广,可能就不会像SARS那样容易被清除掉。因此当务之急,是尽快切断病毒的传播渠道。

财新记者:你在武汉最新观察到了什么?

管轶:我是21日到达武汉,下午3时到了当地的一个菜市场叫小东门市场,看到的场景一片祥和,好多人还忙着置办年货,我对此极其惊讶。因为这次武汉肺炎发源于华南海鲜市场,目前动物感染源还没有找到,而其它菜市场看起来卫生情况也不理想,小东门市场地上是潮湿的,卫生状态十分恶劣,通风设备也很差,我观察市场里的民众只有不到10%的人戴上口罩。

此后,我又见了一些当地部门,到了晚上我判断,疫情在武汉已经无法控制了,就连我这种也算“身经百战”的人都要当逃兵,于是赶紧定了22日的出城机票。

第二天在机场,让我再次惊讶到掉了下巴。机场人流已明显下降,而机场居然还有个别旅行团出游。

更让人不解的是,机场的地面没有消毒,只有人手握体温计监测体温,我观察了武汉的候机厅内,只有零星的地方比如星巴克放上了消毒液。

当我过安检的时候,拿着放行李盒子的安检小姑娘,只带着最简易的一次性口罩。我说:丫头,你的口罩质量不行,你每天接触这么多旅客,她说因为上面担心影响形象不让戴,这是她自己准备的。

这说明即使前两天中央已经发话高度重视,但当地卫生防护根本没有升级。我当时就想,这都要“战争状态”了,怎么还没拉警报啊,百姓好可怜,还在安心准备过大年,完全对疫情无感啊。

财新记者:你在武汉找寻动物源头等工作有什么进展?

管轶:我吃了不少闭门羹,愿意合作的科研机构并不多。他们管理很惯性,也许认为自己更有能力。

但关键一点我想指出,当时华南海鲜市场封掉,洗地,“犯罪现场”都没了,没有证据怎么破案啊。追溯动物源是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我不可能随便找到一个带有病毒的动物就把它归咎是元凶,需要规模和体系等科学分析。

财新记者:如何看待武汉封城的举措?

管轶:评价一个措施要看时间点和效果,时间点我觉得已经错过了黄金防控期,效果我并不乐观。据我观察,武汉市街上的人流在21日已经明显减少了,春运大潮已经快结束了,许多年轻人或者老家在外地的已经回家过年了,他们很可能是在社区接触到了病人,出城时还在潜伏期,很可能都是移动的病毒。这些人回老家,就把病毒带去了全国各地,以他们17、18日离开开始计算, 25日、26日全国人民可能需要多加留意。

此外,已经出城的那些人,会不会或者懂不懂怎么自我隔离。我看当地政府似乎不作为,连个隔离指引也没有给到出城的人。

1月20日,国家卫健委已经下发文件将武汉肺炎纳入法定传染病乙类管理,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但以我亲自观察调研所见,到22日武汉还是一个不设防的城市。

财新记者:如何研判接下来疫情走势?

管轶:爆发是肯定的。“武汉九省通衢”,加之错过黄金防控期、以及春运大潮,有些人不作为。

我也算身经百战,经历过禽流感、SARS、甲流H5N1、猪瘟等。但对于这次武汉肺炎,我真的感到极其无力。根本没法跟SARS疫情相比较。当年SARS最初是在珠三角几个城市发病,之后是北京和香港。

SARS的60%-70%的感染者都是来自个别超级传播者,传播链很清晰,只要封堵那几个人的接触者就可以了。但是这次,传播源已经全面铺开了,要做流行病学调查已经做不了了。而且控制成本,应该要几何级数字计。

保守估计,此次感染规模最终可能会是SARS的10倍起跳。我经历过这么多,从没有感到害怕过,大部分可控制,但这次我怕了。

财新记者:作为个体,现在可以做什么,应该如何做?

管轶:如果去过武汉的人,请自我隔离。以我自己为例,我离开武汉时在飞机上全程戴口罩,一下飞机,就用酒精消毒液把衣服、鞋子、行李箱全部消毒,我也让团队里的每个人都准备好物资,在一个屋子里自我隔离至少五天,每天早晚汇报,有无发病。其他没去过武汉的人尽量少去公共场所,一旦有感到不舒服,尽早就医,少与他人接触。

财新记者:为何新增病例突然增加?早前接受《大公报》采访时你曾表达过乐观的判断。

管轶:之前曾经报出几天没有新增病例,当时我还有点乐观,如果再过几天,即超过12天没有新发病例,就说明我们将打赢这场硬仗。(武汉市卫健委1月11日至16日发出的通告中均维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41例,无新增)

但如今新增病例增加不少,我想说现在不是比谁官大、比谁权力大,真正要具有对国家和人民负责任的态度。

(更新中)

CDS档案|武汉肺炎


© 膜包不膜蛤 for 中国数字时代, get_post_time('Y'). | Permalink | No comment | Add to del.icio.us
Post tags: , , , , , , , , ,

Feed enhanced by Better Feed from Ozh

【立此存照】确诊疫情传入次日 青岛一男子“编造”并转发疫情信息被刑拘

$
0
0

财经网|确诊疫情传入次日 青岛一男子“编造”并转发疫情信息被刑拘

【财新网】(记者 王和岩 苑苏文)武汉肺炎疫情来势凶猛。1月21日,山东省青岛市官方宣布确诊一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这是山东省第一例。截至22日零点,山东省新增确诊病例4例,其中青岛市新增2例确诊病例,临沂市首次报告2例确诊病例,

1月21日1时33分,山东省卫健委官微发布《山东省青岛市发现1例疑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病例》称,“1月20日,青岛发现1名来自武汉的疑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目前该患者病情稳定,正在定点医院隔离治疗,密切接触人员已实行医学观察。”

当晚11时48分,青岛官方再发通报,前述疑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被确诊。通报称,患者为37岁男性,武汉人,在日照市工作。因发热等症状,1月17日在日照市就诊,当晚自行至青岛市就诊。经预检分诊了解到其发病前两周内有武汉居住史,立即被收治入院隔离治疗。经省、市疾控部门检测,并经中国疾控中心复核,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1月21日,经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下设的诊断组专家评估确认,该病例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目前,患者生命体征平稳。青岛市8名、日照市45名密切接触者正接受医学观察。

据知情者介绍,患者雷某,武汉市武昌区人。起先,雷某有感冒发烧症状,随后到日照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就诊,被诊断为肺炎。1月18日,为寻求更好的医疗条件,雷某自行雇车从日照前往三甲医院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下称青大附院)感染科就诊。据其自称,2019年12月27日到12月30日,2020年1月3日到6日,1月10日到13日这三个时间段居住在武汉,本人否认到过武汉海鲜市场,其妻是武钢总医院医生。目前,雷某已经转院到青大附院西海岸院区。

1月22日晚,财新记者前往青大附院西海岸院区发现,雷某入住的感染性疾病科已经封锁,楼内灯火通明,多名身穿厚重白色隔离服的医务人员行走其中。门内一男子戴口罩和头罩,为医务人员测量体温。

1月23日,山东卫健委发布消息,截至1月22日24时,山东省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6例。其中:青岛市3例、威海市1例、临沂市2例。目前追踪到密切接触者87人,87人正在接受医学观察。

就在青岛出现首例确诊病例的同时,青岛即墨警方刑拘一名“造谣者”。即墨警方1月22日发布消息称,当地26岁男子杨某杰在官媒报道中添油加醋,提前“锁定”青岛市首例武汉肺炎疑似患者被发现地点,人为添加了发现地即墨区北安街道,并转发至媒体群。警方当晚将杨某杰查获,并以涉嫌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将其刑拘,另有三名散播谣言者也被分别处以行政拘留的处罚。

这是自本月早些时候武汉有8人因散布“武汉肺炎是SARS”被警方处理后 ,又一起“因言获罪”的案例。

2020年1月1日,武汉官方发布消息称:武汉市部分医疗机构近期发现接诊多例肺炎病例,武汉市卫健委就此发布情况通报。但一些网民不经核实,发布、转发不实信息,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公安机关已传唤8名违法人员,并依法进行了处理。警方提示,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在网上发布信息、言论应遵守法律法规,对于编造、传播、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的违法行为,警方将依法查处,绝不姑息。

如今,武汉肺炎疫情蔓延,“人传人”猜想被证实,回望当初武汉警方处理“8名造谣市民”事件,耐人寻味。

财新记者发现,这些被警方认定不实的信息,只是局部细节不实;而这些细节的缝隙,则未被官方发布信息填满。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仝宗锦介绍,公安机关处罚所谓谣言的法律依据,一般是用两个罪名: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和寻衅滋事罪。其中较轻的可能会用行政处罚措施。构成这两个罪名的关键,一是主观上必须是明知是虚假的而故意编造或者传播,二是需要在客观上造成严重后果,即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

北京市义派律师事务所王振宇律师认为,对于是否造成严重后果的判断,可以参照过《关于审理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相关规定。比如多次编造、故意传播;或造成一定数额直接经济损失;或导致一定范围居民生活秩序严重混乱。严重后果包括造成人员伤亡;一定数额直接经济损失;一定范围居民生活秩序混乱;影响国家重大活动。

王振宇说,此次疫情真实存在,由于“官方消息”存在一定滞后性,居民如果出于信息不对称、专业缺乏、恐慌心里、提醒别人注意心态,制作、传播了一些与事实不符的信息,与无中生有凭空捏造、传播信息,故意要乱公共秩序不同,不应入罪,“此罪一定要非常慎重,不能无限扩大、降低入罪门槛。”

仝宗锦主张,在处理有关案例中,公安机关应注意证明公民主观上是明知虚假而编造或者传播,以及客观上造成严重后果,要承担非常严格的举证责任,要对不十分准确但又并非故意编造的言论有相当的容忍义务,并且执法过程要符合比例原则;另外,疫情当前,创造公民言论自由的环境对于克服战胜疫情具有重要意义,公民的积极发声有利于弥补官方信息的缺失。

王振宇表示,在人人都是信息源和传播者的当下,垄断信息几乎不可能。武汉肺炎扩散,需要“群防群控”。控制信息、让公众身处“无知之幕”,无助于疫情防控。对于防控疫情而言,“反应过度”好于应对不足。

CDS档案|武汉肺炎


© 膜包不膜蛤 for 中国数字时代, get_post_time('Y'). | Permalink | No comment | Add to del.icio.us
Post tags: , , , , , , , , ,

Feed enhanced by Better Feed from Ozh

Viewing all 518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